新荔篇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
鹽蒸蜜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
顧家傳來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遠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鹹驚呼。
還聞累累生數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
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誇張,文飾寍如親目視。
飽啖只於鄉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痏。
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雲遠附商船達,不謂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無近遠。故應好事能迴斡。
卉物聊佔地氣遷,造化竟爲人事奪。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
山來沃衍說吾鄉,異品珍嘗曾不乏。
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
風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枝三。
拼音
注釋
石田:文徵明的同鄉好友沈周,字啓南,號石田。他的詩、文、畫都很有名。
芃芃:茂盛,旺盛。
鹽蒸蜜漬:荔枝的加工方法。這兩句是說平時見到的荔枝都是加工後的枯萎了的荔枝。
尤物:本意是指人、物中特別或異於尋常的,這裏指荔枝。
三吳:指蘇州、常州、湖州(浙江吳興)。
桂林:因荔枝葉象桂樹葉,所以稱桂林。
森森:樹木茂盛的樣子。
閩士:指福建見過荔枝的人士。
“千載空流北客涎”句:幾千年來北方人只能聽到荔枝甘美的傳說,空流下涎水。北客,泛指荔枝產區以北人。
饞夫:詼諧話語,指這次嚐到了顧家荔枝的人。
漫:滿,這裏可以解作“充分”。這兩句是說,白居易的圖、蔡襄的譜畫得寫得儘管好,但又怎麼能跟親眼見到的荔枝相比呢?
邇:近。這兩句是說:假如三吳一帶能種活荔枝,飽啖荔枝的願望就能在這裏得到滿足,京師要嚐到鮮荔枝也將比從福建、廣東、四川驛馬傳送要近了。
“不須更作嶺南人”句:反蘇軾“不辭長作嶺南人”一句而成。
“只恐又無天下痏”句:蘇軾《荔枝嘆》:“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爲瘡痏。”“瘡痏”指歷代用驛馬傳送荔枝給百姓帶來禍害。“天下痏”就出在這首詩。但在這裏,“痏”是借指荔枝。痏(wěi)本意是瘡、瘢痕。
迴斡(wò):迴旋,這裏是轉變的意思。
卉:草木,指荔枝。
聊:姑且。
“造化竟爲人事奪”句:老天爺的意志竟被人扭轉了。即指荔枝在常熟種活了。
“仙人本是海山姿”句:借蘇軾《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海山仙人絳羅襦。”因荔枝生長在南海濱,所以稱“海山仙人”。
江鄉:長江一帶。
沃衍:平野肥潤地區。全句是說三吳一帶本是肥潤地區。
無乃:無奈,無可如何。
希闊:稀少而路途遙遠。
福山:常熟縣北的覆釜山,又名福山。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