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寺飛泉亭記

· 袁枚
余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而意難決捨,則飛泉一亭爲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天台之瀑,離寺百步;雁蕩瀑旁無寺;他若匡廬,若羅浮,若靑田之石門,瀑未嘗不奇,而遊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如傾蓋交,雖歡易別。 惟粵東峽山高不過里許,而蹬級紆曲,古松張覆,驕陽不炙。過石橋,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爲一。凡樹皆根合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飛泉亭也。縱橫丈餘,八窗明淨;閉窗瀑聞,開窗瀑至。人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硯,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几席間作玩。當時建此亭者,其僊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與之對枰。於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幷奏。頃之又有曳杖聲從雲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於是吟詠之聲,又復大作。天籟人籟,合同而化。不圖觀瀑之娛,一至於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帶玉堂。正對南山,六樹蓊鬱,中隔長江,風帆往來,妙無一人肯?泊岸來此寺者。 僧告余日:“峽江寺俗名飛來寺。”余笑日:“寺何能飛!惟他日余之魂夢,或飛來耳!”僧日:“無徵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余日:“諾。”已遂述數行,一以自存,一以與僧。
拼音

譯文

我近年來觀看的瀑布多了,來到峽江寺而心中難以捨棄,是因爲飛泉亭這箇亭子的緣故。大凡人之常情,如果眼睛看著愉快,而身體感到不舒服,勢必不能久留。天台山的瀑布,離寺廟有百步遠,雁宕山的瀑布,附近沒有寺廟。其他像廬山、像羅浮山、像靑田的石門山,那裏的瀑布幷不是不奇妙,但遊覽的人都曝曬在烈日下,站在危險的山崖上,無法從容不迫地觀賞,好像與友人在途中相遇,雖然高興卻不得不很快分手。 只有廣東東部的峽山,高不過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級彎曲盤旋,古老的松樹在上面遮蔽著,火熱的太陽曬不到遊客。過了石橋,有三棵奇樹,像鼎的三隻腳一樣分立著,到半空中忽然合攏在一起。樹木一般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幹分離,這三棵樹偏是根株分開而枝葉合攏,眞稀奇! 攀登上一大半,瀑布像雷鳴一樣轟響,從高空飛瀉下來。瀑布旁邊有間房屋,這就是飛泉亭。亭子長寬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潔淨,關上窗戶聽到瀑布的響聲,推開窗子瀑布就撲面而來。亭子裏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鬆腿腳,可以隨意舒展活動,可以放筆墨硯臺,可以品茶飲酒。以人的安逸舒適,靜待水的奔騰飛瀉,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銀河放在書桌臥榻前賞玩。當時造這亭子的人,莫非是僊人啊! 澄波和尙善於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對弈。於是瀑布聲,棋子聲,松濤聲,鳥鳴聲,錯落著響成一片。過了一會兒,聽到手杖觸地的聲音像從雲中傳來,原來是老和尙懷遠抱著一尺多厚的詩集來,要我作序。於是吟誦詩文的聲音又大響起來。大自然的聲音,人的聲音,完全匯合而融化在一起。想不到觀賞瀑布的快樂,竟然到了這般境界,這亭子的功勞實在大啊! 坐了很久,太陽落山了,衹好下山,住在帶玉堂中,正對著南山,雲氣繚繞,樹木濃密蔥鬱。中間隔著長長的峽江,江中船帆來來往往,妙的是沒有一箇願意停船靠岸來到這座寺廟。 和尙告訴我説:“峽江寺,俗稱飛來寺。”我笑著説:“寺廟哪能飛?衹有日後我的夢魂也許能夠飛來。”和尙説:“沒有證據就無法相信,您旣然喜愛這地方,爲什麼不作篇文章記下來呢?”我說:“行。”於是就寫了這幾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給了寺裏的和尙。

注釋

峽江寺:在廣東清遠東峽山上。峽山,一名觀亭山,其隘處名爲觀峽,連山交枕,絶岸壁聳,江流湍急,鼓怒翻騰。 屢矣:多次了。屢,多次。 意難決捨:思想感情上難以丟開。決捨,丟開;決,同訣,分別。 其目悅:他從視觀中得到欣愉。悅,愉快。 其體不適:他的身體不舒適。適,舒適。 天台之瀑:天台山的瀑布。天台山在浙江省東部,主峰華頂山在天台縣城東北。 雁蕩:山名,即雁蕩山。在浙江省東南部。 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羅浮:山名,位於廣東增城、博羅等縣之間。相傳羅山自古有之,浮山由海浮來,與羅山幷體,故名。 石門:山名,在浙江靑田縣西。 奇:奇觀。 暴日中:暴露身體在日光之下。暴,即“曝”,曬。 踞(jù):倚靠。 危崖:高涯。 從容以觀:神情舒緩地進行觀賞。從容,舒緩。 傾蓋交:用《史記·鄒陽傳》引古諺語“傾蓋如故”,是説行車相遇,停車而語,車蓋接近,因以得交。但這種停車傾蓋相談,終歸要各奔前程。 峽山:一名觀亭山、中宿峽。在今廣東清遠市東北。 蹬級:登山的石級。蹬,同“登”。 紆(yū)曲:盤盤曲曲。紆,曲折。 古松張覆,驕陽不炙:古老松樹的枝葉伸張遮蔽。炎熱的陽光也烤不著。驕陽,炎熱的陽光。炙,烤。 凝結:交織到一起。原指液體凝成固體。 奇已:這就奇異了。已,語氣助詞,表一種確定無疑的語氣。 箕(jī)踞:一種坐的姿式。坐時兩腳伸直岔開,形似簸箕。 偃(yǎn)仰:仰臥。 瀹茗(yuèmíng):烹茶。瀹,煮。 以人之逸,待水之勞:用人的閑逸,等待流水的辛勞。逸,安閑、怡樂;勞,辛勞。 九天銀河:指瀑布。語本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其僊乎:大槪是個僊人吧。 弈:下棋。 霞裳(cháng):姓劉,山陰人。袁枚的學生。 對枰(píng):對坐下棋。枰,博局,這裏是比賽棋藝的意思。 參錯幷奏:雜亂不齊地一起奏起樂來。參錯,雜亂不齊。 曳(yì)杖:拖著柺杖。曳,拖、牽引。 詩集尺許:書本有一尺多長的詩集。 索余序:求我給作箇序。索,求取。序,序言,介紹評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天籟人籟:天籟指自然界的音響;人籟本爲古代竹製樂器,後泛指人所發出的聲音。語出《莊子·齊物論》:“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合同而化:用《禮記·樂記》成語,意思是匯合融化在一起。 不圖觀瀑之娛,一至於斯:沒想到觀賞瀑布的快樂,竟然到這種程度。娛,樂。 蓊(wěng)鬱:茂盛、濃密。 長江:指峽江。 泊岸:停船靠在岸邊。 無徵不信:語出《禮記》:“無徵,不信。不信,民不從。”徵,同“證”,證明。 已遂述數行:完了就寫了這幾行。

這篇散文以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記敍、描寫爲主,空靈飛動,神采張揚,尤其能夠表現袁枚暢遊山水的才子雅懷,也體現出其散文追求天然眞趣的藝術個性。

賞析

文章共有六箇自然段,現將其歸納爲三箇段落分析欣賞。 第一段藉助對比、隱襯的方法描寫飛泉亭。“余年來觀瀑屢矣,至峽江寺而意難決捨”。作者觀賞過的瀑布非常多,唯獨峽江寺使他在感情上難以割捨,不忍離開。爲什麼呢?“飛泉一亭爲之也”。句中“爲之也”,直陳了緣由,説明難忘峽江寺,是因爲有箇飛泉亭。飛泉亭有何魔力,使作者“意難決捨”,造成懸念,讓人不能不追索求解。 就常情説,遊覽景觀,“其目悅,其體不適,勢不能久留”。而“天台”、“雁蕩”諸瀑布,雖爲奇觀,但遊人“皆暴日中”,頭頂烈陽,或“踞危崖”、依靠在陡峭的險崖之下,“不得從容以觀”,不能心神舒緩、閑適平靜地觀賞美景,就像偶然結識新友,雖然快樂,很快就得分別一樣,實在令人惋惜。“不得從容以觀”、“雖歡易別”,從兩種不同的情景,反襯奇偉、瑰麗、獨到的飛泉亭讓人“意難決捨”的原委。至此“懸念”頓釋,加深了對飛泉亭的印象。文章開首不落俗套,起筆不凡。 第二段描繪飛泉亭周圍環境、自身特色和亭中人物活動。作者從大處著筆,描繪遊覽者“蹬級”而上峽山,山路曲折盤旋,“古樹”蒼鬱、枝葉交錯、濃蔭蔽日,“驕陽”灼烤不著,涼爽愜意。過石橋,有“三棵奇樹”像鼎一樣三足幷立,在“半空”中“凝結”交織到一起,它們不同於一般。“樹皆根合而枝分”,而其“獨根分而枝合”,確實罕見而奇異。文中“驕陽不炙”照應上段:“皆暴日中”,點明景觀獨到特點。寥寥數語,形象地描繪出蒼松茂密、山路曲折,光影掩映、秀美幽深的環境,不僅爲後面具體描寫飛泉亭做了鋪墊,同時讓人大有置身圖畫之中的感覺。 登峽山,在走了過半路程的時候,清晰地聽到雷鳴般瀑布的轟響聲,就在瀑布近旁,築有一室,即爲飛泉亭。破題之後,作者心潮起伏、激情滿懷,用他多彩多姿的藝術筆觸,具體描繪,極力渲染了觀賞飛泉亭的所見、所思、所感。飛泉亭“縱橫丈餘,八窗明淨”,狀寫亭的小巧俊美、清幽雅靜。“閉窗聞瀑,開窗瀑至”。寫亭與瀑布之近,關上窗戶能聽見瀑布的聲音,打開窗戶瀑布的水珠就逬射進來。面對趣景,作者油然萌生以心體物,物我交融的感覺。在飛泉亭觀賞瀑布美景,完全不受拘束,情之所至,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可坐”、“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題詩寫字,可煮茗品茶。確實讓人適意暢懷、樂在其中。“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几席間作玩”。用遊人的閑逸雅興,迎候自上而下辛勞奔來的流水。將瀑布比擬爲“銀河”,賦予其醒目的生動形象,想象著將宛如銀河般的瀑布流水把玩於几席之間。如此美妙的人間僊境,令人心曠神怡、悠然陶醉。這説明衹有深刻而細密地觀察客觀景物,把握其具體特徵,纔能如此巧妙眞切地描繪出自然景色媚人傳神的情狀和魅力。其中,當然隱含著作者對山水的癡情和對大自然的企慕之心。至此,作者情不自禁地發出建造這箇亭子的人是神僊的感慨,飛泉亭觀賞瀑布超越天台、雁蕩等地的獨到之處,作者“意難決捨”的原因已在情理之中。 登臨名亭使人心境曠達、視野開闊,在領略放蕩山水的快樂中,保持著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作者在寫飛泉亭內遊覽者的活動時,彩筆點染,描繪出一幅層次分明、色彩明麗的遊樂圖。就在澄波與霞裳對弈拼殺之時,“水聲”、“棋聲”、“松聲”、“鳥聲”,雜亂不齊地一起演奏起來。過了一會兒又有拖著拐杖的聲音,從雲中傳來。近前方知是老和尙懷遠,抱著詩集,求我寫序。於是吟詠之聲又響起來。“天籟”(天地自然之聲)、“人籟”(人們所發之聲),融合起來,形成一曲悅耳動聽、沁人心脾的樂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宋·歐陽修語),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槪括出豐富的內容,人情物態刻畫入微,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寫景、抒情高度融合,形神兼備、天人合一,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者慨嘆觀賞瀑布的快慰,竟然達到如此(其樂無窮)程度,因而建造飛泉亭的功績可謂大矣。 第三段寫飛泉亭使人長記不忘和寫文章的緣由。自然美景賞心悅目,像喝下一杯濃醇的佳釀,令人陶醉。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失,轉瞬間太陽已經落山,不得不依依惜別走下山來。寄宿的帶玉堂,面對南山,山上雲樹濃鬱,中間隔著長長的江流,風帆來來往往,竟無一人把船靠岸,來到這箇寺院的。天色已晚,空山靜寂。作者在惋惜無人登岸的同時,再次流露出“靑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語),眷戀山水,熱愛大自然的情思。最後作者以簡潔的對話形式,言簡意賅地表述了應邀撰寫飛來亭記,以誌記念的情景。 這篇文章通過對峽江寺飛泉亭的記述,把飛泉亭及其景觀描寫得異常具體形象。不僅寫出飛泉亭自身的奇偉秀美,還寫出它的環境特色和遊人的感受。文章以記敍爲主,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緊扣一箇“亭”字,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結構。文章語言凝練簡潔、通俗流暢,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讀後大有心胸曠達、怡情悅性感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蹬級:石級。
  • 紆曲:曲折。“紆”(yū)。
  • 鼎足:像鼎的三衹腳一樣。
  • 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箕,這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姿。
  • 瀹茗:煮茶。“瀹”(yuè)。
  • 天籟: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 人籟:人發出的聲音,如說話聲、歌聲等。
  • 帶玉堂:寺院的名字。

繙譯

我近年來觀看瀑佈多次了。來到峽江寺而心中難以捨棄離去,就是因爲有飛泉亭這個緣故。大凡人的感情,眼睛看到美景而身躰不舒服,情勢上就不能長久停畱。天台山的瀑佈,距離寺廟有百步遠;雁蕩山的瀑佈旁沒有寺廟;其他像廬山,像羅浮山,像青田的石門山,瀑佈不是不奇特,但遊覽的人都暴曬在太陽下,蹲坐在危險的山崖上,不能悠閑從容地觀賞;如同車蓋一樣相交,雖然高興但容易分別。 衹有廣東東部的峽山,山高不過一裡左右,但石級曲折,古老的松樹張開枝葉遮蔽,陽光不炙熱。走過石橋,有三棵奇特的樹像鼎的三衹腳一樣矗立,忽然到了半空,凝結成一棵樹。凡是樹都是根郃竝而枝乾分開,這棵樹卻單獨根分開而枝乾郃竝,真是奇特啊。 登山到一大半,飛瀑像雷聲一樣轟響,從空中飛瀉而下,瀑佈旁邊有亭子,就是飛泉亭。亭長寬一丈多,八麪窗戶明淨;關上窗戶能聽到瀑佈聲,打開窗戶瀑佈就撲麪而來。人可以坐著,可以躺著,可以兩腳張開像簸箕那樣坐著,可以仰麪躺著,可以放筆墨硯台,可以煮茶放置酒盃,以人的安逸,來等待水的奔勞,拿九天銀河,放置在幾案座蓆之間玩耍。儅時建造這個亭子的人,難道是神仙吧! 和尚澄波擅長下棋,我讓霞裳和他下棋。於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交錯一起縯奏。不一會兒又有拄著柺杖的聲音從雲中傳來,那是老和尚懷遠抱著一尺多厚的詩集來請求我寫序。於是吟詩的聲音,又大作起來。自然界的聲音和人的聲音,融郃在一起變化。沒想到觀賞瀑佈的快樂,竟然到了這種地步!飛泉亭的功勞

袁枚

袁枚

袁枚,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 1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