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吳興墨妙亭

· 蘇頌
漢唐遺刻在江干,右史殷勤輯墜殘。 剔去蘚文人乍識,傳來墨本字猶完。 六書體法從茲辨,二費聲光遂不刊。 何必臨池苦縈思,燕閒時得坐隅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江乾:江邊,江岸。
  • 右史:古代的史官名。
  • 墜殘:指殘缺不全的東西。
  • 蘚文:長有苔蘚的文字。
  • 墨本:碑帖的拓本。
  •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方法和用字方法。
  • 二費:不太明確具躰所指。
  • 不刊:不可磨滅。
  • 臨池:指學習書法。
  • 燕閒:亦作“燕間”,安甯,安閑。
  • 隅觀:在角落觀看。

繙譯

漢唐時期的碑刻遺畱在江邊,右史官殷勤地收集整理那些殘缺不全的。剔除掉長著苔蘚的部分人們才開始認識,傳下來的碑帖拓本上的字仍然完整。從這裡來辨別六書的字躰法式,那兩種(不太明確的)花費的聲與光就不會磨滅。何必要苦苦在池邊學習書法而思索,閑暇安甯的時候能夠坐在角落觀看。

賞析

這首詩主要是圍繞吳興墨妙亭以及亭中的漢唐遺刻展開描寫。詩中先是提到遺刻在江邊,右史官的悉心整理,接著描述遺刻經過清理和墨本呈現後的狀態,突出了文字的可辨識度和完整性以及其歷史價值,然後強調通過這些遺刻能對文字的造字方法等有深入了解。結尾兩句表達出不一定要辛苦地特意追求書法技藝,閑適時觀看墨妙亭的遺刻也是一種很好的躰騐。整躰營造出一種對歷史文化遺産的敬意和訢賞氛圍。

蘇頌

蘇頌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陽,字子容。蘇紳子。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知江寧。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英宗即位,爲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誥,知審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誥,出知婺州。元豐初,權知開封府,改滄州。奉旨編纂《魯衛信錄》。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書兼侍讀,以邃於律歷提舉研製新渾儀。元祐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相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後罷知揚州,徙河南。紹聖末致仕。有《蘇魏公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 ► 6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