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 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牀對夜燈。 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譯文

我獨坐書牀,挑燈夜讀,在這安靜的夜裏連打更聲都沒有聽到。 門外,不知什麼時候,春雪已經停了。遠望天空,一彎殘月掛在半山;近看門前,一灣流水悄然成冰。

注釋

不聞更:沒聽到打更的聲音。 書牀:列書於牀,便於取閱瀏覽,這是很多讀書人的習慣。 霽:雨或雪停下來,放晴、晴朗的意思。

這是一首即事成詠的小詩,描寫詩人雪夜讀書的情景。題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讀”,可知其側重點不在於寫讀書,而在於寫讀至夜深時分周圍環境給予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實際上又從側面表現了專心夜讀的意趣。 一二兩句,首先從室內氛圍寫起,然後點出讀書人。“虛堂”、“人靜”、“不聞更”,都是“獨坐書牀對夜燈”的讀書人的感覺。按正常的順序,應是“獨坐書牀對夜燈,虛堂人靜不聞更”。現在倒過來,先寫感覺,後寫感覺的主體,正是爲了突出夜深人靜的環境氛圍。詩人獨坐書牀,燈下苦讀,不知不覺已到深夜,竟連更聲也沒有聽到。短短兩句,緊扣題目,把深夜室內的景象給寫盡了。三四兩句,詩人宕開詩境,轉換空間,由室內而“門外”,妙在避實就虛,另辟新境。門外,不知什麽時候,春雪已經停了。遠望天空,一彎殘月挂在半山;近看門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這一切都是在詩人夜讀時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暗示時間的推移,夜讀已久。“不知”二字,如實地寫出詩人久讀後起身開門四望的瞬間感受,也透露了詩人夜讀後安恬自得的心情。 周詩寫的是寜靜安適的心境。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變化襯託了詩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

賞析

這首七絶寫一個專心攻讀的讀書人對春天深夜的感受。這感受在室內是空與靜,若遺若忘,獨親書與燈;在室外卻是實與動,似驚似喜,滿眼雪、月、冰。雖是夜深獨坐,詩人卻沒有孤獨空虛感。家人僮僕靜息後的廳堂,一片虛靜,專心攻讀的詩人忘了聽更聲。“獨坐書牀對夜燈”一句,很可吟味:不寫書桌几案而寫“書牀”,可以想見坐擁書牀的詩人夜讀形象。不寫孤燈、寒燈而寫“夜燈”,可以領略到詩人有書爲伴,獨坐不孤的恬靜自適心境。由室內氛圍器物的描寫,轉到對室外夜景的發現,這裏略去了抒情主人公輟書推門,略舒倦眼的動作,使門外之景,徑直入詩,承擔起使詩境和心境發生自然而宛轉的變化的任務。專門夜讀的詩人,競不知春雪已悄然停了,後半夜的殘月,清朗地懸在半峰邊;一溪白天開始琮琮作響的春水,因夜寒又凝成了冰,在月光下晶瑩閃亮。天候物象在深夜也在遷移變化,因勤讀而感到充實的詩人,是欣喜於這春夜的景物變化的。一箇“春雪”裏的“春”字,使“殘月”、“溪冰”這些容易觸發傷感寒意的詩料,也變得温馨起來。不捨晝夜勤讀的詩人,在深夜獨領春温,潛引春温入筆端,他的詩心是寧和怡悅的。

周弼

宋東平府汶陽人,字伯弼。周文璞子。宋甯宗嘉定間進士。曾官江夏令。工詩,善畫墨竹。與李龏同庚同里。詩書畫皆工,尤擅畫墨竹。宋寧宗嘉定間進士。曾任江夏令。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即解官,後仍漫遊東南各地,是否復官不詳。生前刊有《端平集》十二卷,已佚。寶佑五年,李龏摘其古律體詩近二百首,編爲《汶陽端平詩雋》四卷。事見本集卷首李龏《汶陽端平詩雋序》。周弼詩以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校以顧氏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群賢集)。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卒於宋理宗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傳世作品有墨竹雙禽圖,古柏翠鳥圖。 ► 203篇诗文

周弼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