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燭 · 雨霽江行自度
春江驟漲,曉陌微乾,斷雲如夢相逐。料應怪我頻來去,似千里迢遙,傷心極目。爲楚腰、慣舞東風,芳草萋萋襯綠。
燕飛獨。知是誰家簫聲多事,吹咽尋常怨曲。儘教衿袖香泥涴,君不見、揚州三生杜牧。待淚華、暗落銅盤,甚夜西窗剪燭。
拼音
注釋
料應:估計,想來應是。
楚腰:借指細腰女子。《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萋萋:草木茂盛貌。《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毛傳:“萋萋,茂盛貌。”
儘教:聽憑,不管。
衿(jīn)袖:衿與袖相連,因用以比喻親密的友誼。
三生杜牧:杜牧去官後,鬱郁不得志,落拓揚州,好作青樓之遊,以風流名。有《遣懷》云:“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後言風情者,多以“三生杜牧”比況出入歌舞繁華之地的風流才士。
淚華:亦作“淚花”,指燭淚,蠟燭燃燒時滴下的油。周邦彥《風流子·愁怨》詞:“酒醒後,淚花消鳳蠟,風幕捲金泥。”
銅盤:指燭臺。杜甫《從事行贈嚴二別駕》:“銅盤燒蠟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西窗剪燭:猶言剪燭西窗。指親友聚談。語出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序
《西窗燭》是宋代譚宣子自度曲,見《陽春白雪·卷六》。《詞律拾遺·卷三》列錄,謂調名得自其詞結句“甚夜西窗剪燭。”實則取自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雙調,八十九字,上闋八句三仄韻,下闋七句四仄韻,例用入聲韻。此詞《詞律》、《詞譜》均未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雨霽(jì):雨停。
- 江行:在江上航行。
- 自度:自己創作詞曲。
- 曉陌:早晨的道路。
- 楚腰:指女子的細腰。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 衿(jīn)袖:衣領和衣袖。
- 涴(wò):弄髒。
- 敭州三生杜牧:化用杜牧“十年一覺敭州夢”的典故。
繙譯
春天的江水突然上漲,早晨的道路略微乾爽,斷裂的雲朵如同夢境一般相互追逐。想來應該怪我頻繁地來來去去,好像在千裡之外的遙遠路途,極度傷心地遠望。爲那如楚腰般的女子,習慣在東風中舞動,茂盛的芳草映襯著綠色。 燕子獨自飛翔。知道是誰家的簫聲多事,吹出平常的哀怨曲調。任憑衣領和衣袖被香泥弄髒,你沒看見嗎,那如同敭州的三生杜牧。等待淚水暗中落到銅磐上,到了什麽夜晚才能在西窗下一起剪燭。
賞析
這首詞開篇描繪了春江漲水、曉陌微乾、斷雲如夢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朦朧而略帶哀愁的氛圍。“怪我頻來去”表達了詞人的無奈與感傷,“楚腰”“東風”“芳草”等詞語增添了柔美的意境。下闋通過燕子獨飛、簫聲哀怨進一步烘托出孤獨憂傷的情緒。“敭州三生杜牧”用典,加深了情感的表達。全詞情景交融,情感真摯細膩,語言優美,將詞人內心的惆悵與眷戀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