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嶽州

朝食三鬥蔥,暮飲三鬥醋。 寧受此酸辛,莫行歲晚路。 丈夫少壯日,忍窮不自恕。 乘除冀晚泰,乃復逢變故。 經年岳陽樓,不見宮南樹。 辭巢已萬里,兩腳未遑住。 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 浮雲易歸岫,遠客難回顧。 飄然一瓶錫,未知所掛處。 寂寞短歌行,蕭條遠遊賦。 學道始恨晚,爲儒孰非腐。 乾坤杳茫茫,三嘆出門去。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朝(zhāo):早晨。
  • :傍晚。
  • :寧願。
  • :不要。
  • 忍窮:忍受窮困。
  • 不自恕:不自我寬宥、放縱。
  • 乘除:本是數學運算,這裏比喻人生的禍福、得失等變化。
  • :希望。
  • 晚泰:晚年順遂。
  • 變故:變化和事故,這裏指人生遭遇的挫折。
  • 經年:經過一年或若干年。
  • 宮南樹:這裏當是嶽州之地有與宮廷方向相關定位的樹木(具體所指因資料匱乏難以確指,可理解爲一個具體的標誌性地點) 。
  • 辭巢:離開原來棲息的地方,此處比喻離開家鄉。
  • 未遑(huáng):無暇,沒有空閒。
  • :白色,這裏形容洞庭秋景蕭索蒼素。
  • 歸岫(xiù):岫,山峯。歸岫指雲氣返回山中 。
  • 瓶錫:僧人出行,手持鉢盂與錫杖,後以「瓶錫」借指僧人或雲遊者,這裏是詩人自指。
  • 所掛處:指歸宿之地。
  • 短歌行:本是樂府舊題,曹操等人有以此爲題的詩歌,多抒發人生感慨 ;這裏指詩人自己像寫《短歌行》那樣抒發內心情緒。
  • 遠遊賦:宋玉所作辭賦,這裏詩人以《遠遊賦》的蕭索意境自比自己遠遊的寂寥。
  • 學道:這裏的「道」可以理解爲哲學、人生的真諦等。
  • 爲儒:做儒者。
  • 杳(yǎo)茫茫:形容渺茫深遠,沒有盡頭。

翻譯

早晨吃下很多大蔥,傍晚喝下好多醋酸。我寧願承受這酸辣味道帶來的痛苦,也實在不情願在這年末時節踏上遠行的道路。想當年正值少壯時候,再窮困我都咬着牙默默忍受,從不對自己有絲毫的放縱寬宥。一直期望着人生的起伏變故後,晚年能夠過得安順祥和,未曾想到又遭遇人生重大的波折。在岳陽樓上已經度過好幾年時光,卻都沒能有機會再見到那宮南的大樹。離開家鄉之後已經漂泊萬里之遙,兩隻腳至今還在不停奔波,根本無暇停歇。湖水退去君山顯得更加高聳,洞庭湖的秋天已經是一片蒼素的景象。天邊的浮雲很輕易就回到了山間,可遠方漂泊的遊子卻很難再回過頭去看看故鄉。像那雲遊四方的僧人一般,我飄飄蕩蕩,至今都不知道自己最終會在何處停留安身。在寂寞之中寫下如《短歌行》般的詩句,心中滿是像《遠遊賦》裏那樣蕭條落寞的情緒。開始學習人生真道時才深深悔恨自己起步太晚,做了這麼久的儒者,才感嘆儒行中好多都是迂腐不化的地方。天地之間廣袤無垠、渺茫深遠,我滿心感慨嘆息着,無奈地步出家門遠行。

賞析

這首詩是陳與義感懷自身經歷與心境的作品,盡顯其人生的滄桑之感與複雜的情感糾結。

詩開篇以「朝食三鬥蔥,暮飲三鬥醋。寧受此酸辛,莫行歲晚路」幾句,通過誇張的生活細節與直白的情感表達,傳遞出內心對遠行的極度不情願,以及面對生活的酸澀困苦之感,奠定全詩惆悵無奈的情感基調。

接着回溯少壯時「忍窮不自恕」的志向,和期望「乘除冀晚泰」的憧憬,與當下「乃復逢變故」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命運無常對詩人的沉重打擊。

對岳陽樓周邊景色描繪如「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以秋水消退、君山矗立的壯闊秋景,映襯自身漂泊遠方的寂寥。「浮雲易歸岫,遠客難回顧」用自然現象對比,深刻表達遊子歸鄉的艱難與無奈。

「飄然一瓶錫,未知所掛處」將自己比作雲遊僧人,體現漂泊無依的狀態;「寂寞短歌行,蕭條遠遊賦」借經典文學作品表達內心的孤寂。而「學道始恨晚,爲儒孰非腐」則表露出詩人對人生追求和自身身份的深刻反思。

結尾「乾坤杳茫茫,三嘆出門去」,面對廣闊天地,詩人只能長嘆而出,將孤獨感和對未來的迷茫推向高潮,全詩在凝重而無奈的氛圍中結束,餘韻悠長,令人爲詩人的命運感慨萬千。

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爲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6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