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信道

衡山未見意如飛,浩蕩風帆不可期。 卻憶府中三語掾,空吟江上四愁詩。 高灘落日光零亂,遠岸叢梅雪陸離。 剩欲平分持寄子,白頭才盡只成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衡山:中國名山之一,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
  • 浩蕩:形容廣闊或壯大。
  • 風帆:船帆,亦泛指帆船。
  • 三語掾(yuàn):《晉書·阮瞻傳》載,阮瞻求見司徒王戎 ,王戎問他:「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 」阮瞻回答:「將無同。」王戎很讚賞他的回答,就任他爲太尉掾 ,時人稱他爲「三語掾」。後因以「三語掾 」爲對幕府官員的讚美。
  • 四愁詩:東漢張衡的詩作。詩中借物寓意,抒發懷才不遇的愁思。

翻譯

還沒見到衡山心裏就思緒飛揚,廣闊水面上的帆船不知什麼時候能來。卻回憶起幕府中如阮瞻那樣的官員,只能徒然地吟誦張衡的《四愁詩》。高高的灘塗上陽光散亂,遠處岸邊成叢的梅花如雪花般紛繁。很想分一半拿給你,可自己已經才思枯竭只剩悲傷。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對衡山的嚮往和自身的感慨展開。詩人開篇表達對衡山的急切期待和帆船不可期的惆悵。接下來用「三語掾」和「四愁詩」暗示自己在幕府中的境遇和內心的愁緒。後兩句通過描寫高灘和梅花的景象,進一步烘托出一種凌亂而又充滿詩意的氛圍。結尾處表達出想與他人分享卻又才盡的悲哀。整首詩情景交融,既表達了對某事物的熱切期盼和現實的無奈,又抒發了內心複雜的情感和對自身才華狀態的感嘆。

陳與義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爲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6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