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劉友鶴端午三首
昔經屈原阪,寒湍下悲鳴。
又渡汨羅江,洐記曾輸誠。
慨彼幽亂國,成此湘累名。
彫胡不受膩,淆予膳膏腥。
離騷二十五,往往言其清。
招汝千載後,來乎不來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屈原阪:有屈原相關遺蹟的山坡。阪(bǎn),山坡。
- 寒湍:寒冷湍急的水流。
- 洐記:這裏可能指記載相關事件,「洐」通「衍」,有推演、演繹之意。
- 輸誠:表示真誠地表達心意。
- 幽亂國:政治昏暗、混亂的國家。
- 湘累:原指屈原。因屈原被放於湘江之畔,後沉江而死,古人以無罪而死爲「累」,故稱湘累 。
- 彫胡:即菰米,又稱雕胡米。
- 膩:油膩。
- 淆:混淆、混雜 。
- 膳膏腥:享用肥膩腥臊的食物。
- 離騷二十五:《離騷》很長,這裏可能代指《離騷》全篇。
- 言其清:表述主人公高尚清正。
- 招汝:召喚你(指屈原) 。
- 來乎不來靈:你(靈魂)來不來呢 。
翻譯
從前經過屈原阪,寒冷湍急的水流向下流淌發出悲鳴之聲。又一次渡過汨羅江,我清晰記得曾在這裏真誠地表達對屈原的心意。感慨那政治昏暗混亂的楚國,成就了屈原這位湘累的美名。屈原他不接受油膩之物,那些肥膩腥臊的食物與他格格不入。《離騷》全篇,常常言說主人公的清正高潔。在千年之後召喚你啊,你的靈魂來還是不來呢?
賞析
這首詩圍繞端午以及屈原展開,表達了作者對屈原深深的緬懷與追思。開篇通過描寫經過屈原阪和汨羅江的所見所感,爲全詩奠定了低沉、憂鬱的基調,「寒湍下悲鳴」生動地渲染出一種哀傷的氛圍,暗示着屈原命運的悲慘。詩中對楚國政治「幽亂」的感慨,點明瞭屈原所處的黑暗時代背景,也突出了屈原在這樣環境下的高潔難容。以「彫胡不受膩」對比世俗,強調了屈原不與污濁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提及《離騷》「言其清」更是直接表明屈原在作品中所體現的廉潔清正的精神。最後「招汝千載後,來乎不來靈」以一種近乎招魂的方式結束,增添了幾分神祕和悲涼,穿越時空表達出後人對屈子無盡的懷想與探尋,全詩情感真摯深沉,借古傷今,在對屈原的追念中飽含了對美好品德和正義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