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耕亭

莘郊投耒興,六百奠殷祀。 南陽輟耰出,漢業僨還起。 聖賢憂世心,秋月照寒水。 彼哉植杖徒,長往見何庳。 我讀逸民傳,初訝子陵志。 赤符燄方張,注想資共理。 掉頭歸深山,繆洗巢父耳。 六經凜刀尺,云乎不斯畏。 反覆史氏詞,陵去良有以。 維人驗進德,必於師友試。 歷試猶夫人,成就安能偉。 挽士亦既來,舍王寧得已。 漢道汝不衡,先生可輕議。 釣臺千萬篇,未有愜予意。 賦詩題思耕,聊與發斯義。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莘郊:莘,讀音[xīn],指伊尹耕作之處,在今河南陳留縣境。伊尹是商初大臣,曾輔佐商湯興商滅夏 。
  • 投耒(lěi):放下農具。耒是古代一種翻土農具。
  • 六百:指殷商享國約六百年。
  • 奠殷祀:奠定殷朝祭祀之基,意即成就殷商大業。
  • 南陽:這裏指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地區。
  • 輟耰(yōu):停止耕作。耰是古代弄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
  • 僨(fèn):敗壞。
  • 植杖徒:指那些自命清高、消極避世的人。
  • 庳(bì):低下、卑下。
  • 逸民傳:記載古代隱逸之士事蹟的傳記。
  • 子陵:嚴子陵,名嚴光,東漢隱士,與劉秀爲同學,劉秀稱帝后,他拒絕徵召 。
  • 赤符:指劉秀所獲得的「赤伏符」,被認爲是天命所歸的符瑞,標誌新朝興盛。
  • 注想:深切期待。
  • 共理:共同治理國家。
  • 繆(miù):通「謬」,錯誤地。
  • 巢父:上古的隱士。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他,他不受,且認爲堯的話弄髒了他的耳朵,就去河邊洗耳。
  •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先秦古籍,常被視爲道德準則和行事規範。
  • 凜刀尺:像刀尺一樣森嚴,形容六經的規範約束作用有力。
  • 驗進德:檢驗品德的進步。
  • 維人:對於人來說。
  • 挽士:指被劉秀徵召的賢士。
  • 釣臺:相傳爲嚴子陵垂釣之處,後世很多人作詩題詠。
  • 愜(qiè):滿足、符合。

翻譯

伊尹在莘郊放下農具出仕,奠定了殷商六百餘年的祭祀傳承,讓殷商大業得以穩固。諸葛亮在南陽停止耕種出山,漢朝衰微的基業得以重振再興。聖賢們憂慮世間蒼生的心意,就像秋月映照在寒冷的水面般純淨又深沉。那些自命清高消極避世的人啊,長期隱居的見識是多麼淺陋低下。

我研讀《逸民傳》時,最初對嚴子陵的志向感到驚訝。劉秀稱帝,新朝正興盛,殷切期待人才來共同治理天下。嚴子陵卻扭頭回到深山,還錯誤地洗耳以表不屑,好像玷污了巢父那樣。六經準則森嚴如刀尺,怎能不有所敬畏?反覆琢磨史書中的記載,嚴子陵離去肯定是有原因的。

對於人來說,要檢驗品德的進步,一定要在與師友的交往中嘗試。如果總是如同常人一般,又怎能成就非凡的偉績。被劉秀徵召的賢士已來到朝中,捨棄輔佐君王實在迫不得已。倘若漢朝的大道你都不衡量思考,就輕易地議論嚴子陵也太不合理。

題詠釣臺的詩篇千千萬萬,卻沒有一篇能符合我的心意。我作詩題名爲「思耕」,姑且用來闡發這些道理深意。

賞析

這首詩以伊尹、諸葛亮等聖賢出仕興邦爲例,對比那些植杖徒的消極隱逸行爲,肯定了積極用世的態度。接着圍繞嚴子陵拒絕劉秀徵召一事展開深入思考,詩人起初對嚴子陵的做法感到不解,認爲在新朝渴望賢才共同治理天下時,他卻選擇歸隱,似乎是對六經準則規範的忽視。但詩人通過反覆領悟史書,明白嚴子陵此舉必有緣由。詩人認爲人需要在與師友的交流實踐中檢驗品德進步,要成就非凡不能如同常人般退縮。而且對於當時的局勢,不能輕易非議嚴子陵的決定。最後,詩人感慨衆多題詠釣臺的詩都未能契合自己對嚴子陵事件及隱逸與出仕關係等諸多思考的見解,於是作《思耕亭》一詩來抒發自己的觀點,體現出詩人對歷史人物行爲、人生選擇及社會興衰等問題的深度思索。整首詩用典豐富,論述層層深入,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歷史文化素養和獨到的思想見解 。

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紹定二年進士。李心傳修四朝史,闢爲史館校閱,分修光、寧二帝紀。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爲外官。淳祐六年復以論史嵩之事被排出外。歷福建路計度轉運副使,爲宰相丁大全之黨誣劾,奪職降官,大全罷,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參知政事,爲宰相留夢炎乘間罷去。有《詩膚說》、《恥堂文集》等。 ► 1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