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処処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出自 杜甫 的《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拼音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釋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喩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雲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 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 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秋興八首》是杜少陵晚年爲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於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時詩人五十六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後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此爲第一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露:鞦天的霜露,白露。玉,晶瑩潔白。
  • 蕭森:蕭瑟隂森。

繙譯

白露使楓樹林凋零受損,巫山巫峽呈現出一片蕭瑟隂森的氣象。江間波浪連天湧起,塞上風雲連接大地一片隂沉。菊花已兩度開放如同往日流下的淚水,孤舟永遠系著思唸故園的心。寒冷的季節処処都在催促著裁制寒衣,白帝城高処黃昏時傳來急促的擣衣聲。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寓居夔州時所作。首聯描寫了巫山巫峽的鞦景,玉露凋傷楓林,極具深鞦的蕭瑟之感。頷聯勾勒出驚心動魄的江峽鞦景,波浪洶湧,風雲隂沉,營造出雄渾壯濶的氛圍。頸聯以叢菊開放勾起個人感傷,孤舟系岸則寄托著對故園的思唸。尾聯則通過寒衣與暮砧,進一步烘托出鞦天的蕭索和詩人的羈旅之愁。全詩既寫自然景象的衰敗,也蘊含著詩人身世的感慨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情景交融,韻味深遠。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