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拼音
譯文
採了又采采卷耳,半天不滿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筐兒棄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馬兒足疲神頹喪。且先斟滿金壺酒,慰我離思與憂傷。
登上高高山脊樑,馬兒腿軟已迷茫。且先斟滿大杯酒,免我心中長思念。
艱難攀登亂石岡,馬兒累壞倒一旁,僕人精疲力又竭,無奈愁思聚心上!
注釋
采采:採了又採。《毛傳》作採摘解,朱熹《詩集傳》云:「非一採也。」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認爲是狀野草「盛多之貌」。
卷耳:蒼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藥。
盈:滿。
頃筐:斜口筐子,後高前低。一説斜口筐。這句説採了又採都採不滿淺筐子,心思不在這上頭。
嗟:語助詞,或謂嘆息聲。
懷:懷想。
寘(zhì):同「置」,放,擱置。
周行(háng):環繞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於是眼前出現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陟(zhì):升、登。
彼:指示代名詞。
崔嵬(wéi):山高不平。
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稱。
虺隤(huītuí):疲極而病。
姑:姑且。酌:斟酒。
金罍(léi):青銅做的罍。罍,器名,青銅製,用以盛酒和水。
維:發語詞,無實義。
永懷:長久思念。
玄黃:黑色毛與黃色毛相摻雜的顏色。朱熹説「玄馬而黃,病極而變色也」,就是本是黑馬,病久而出現黃斑。
兕觥(sìgōng):一説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説「觥」是青銅做的牛形酒器。
永傷:長久思念。
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謂山中險阻之地。
瘏(tú):因勞致病,馬疲病不能前行。
痡(pū):因勞致病,人過勞不能走路。
云何:奈何、奈之何。云,語助詞。
吁(xū):憂傷而嘆。
序
《國風·周南·卷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篇抒寫懷人情感的詩作,由女子在採集卷耳的勞動中想起了他遠行在外的丈夫開始,想像她丈夫在外經歷險阻的各種情況。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實寫,二、三、四章是想像的情況,虛實結合。開始以思念征夫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然後描述以思家念歸的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內心獨白在同一場景同一時段中展開,猶如一場表演着的戲劇。
賞析
《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寫懷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處尤其表現在它匠心獨運的篇章結構上。舊説如「后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説,都把詩中的懷人情感解釋爲單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兒和中國的《詩經》專家孫作雲還提出過《卷耳》是由兩首殘簡的詩合爲一詩的看法。這些看法反映出對《卷耳》篇章佳妙佈局認識不足的缺陷。
《周南·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的;後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的備受旅途辛勞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猶如一場表演着的戲劇,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內心獨白在同一場景同一時段中展開。詩人堅決地隱去了「女曰」「士曰」一類的提示詞,讓戲劇衝突表現得更爲強烈,讓男女主人公「思懷」的內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獨白呼喚着遠行的男子,「不盈頃筐」的卷耳被棄在「周行」——通向遠方的大路的一旁。順着女子的呼喚,備受辛苦的男子滿懷愁思地出現;對應着「周行」,他正行進在崔嵬的山間。一、二兩章的句式結構也因此呈現着明顯的對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對第二章的復沓,帶有變化的復沓是《詩經》中最常見的章法結構特徵,這種復沓可以想象爲是一種合唱或重唱,它強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開拓補充了意境,穩定地再現了音樂的主題旋律。第四章從內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與二、三章相差很大。這類《詩經》中經常用的手法稱爲單行章斷,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漢廣》《周南·汝墳》等詩中都有此類手法。這類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遺存,可以想像這是幕後迴盪的男聲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詩篇的氣氛,增強表演的效果。
《卷耳》的語言是優美自然的。詩人能夠熟練地運用當時的民謠套語。《周易·歸妹三·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女承筐,無實」正與《周南·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對應。把民謠用作套語,像一個套子一樣放在詩章句首,爲詩奠定韻腳、句式的基礎和情感思緒的習慣性暗示,這是《詩經》的起興手法的一例。詩人善於用實境描畫來襯托情感。旅途的艱難是通過對山的險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來的:詩人用了「崔嵬」「高岡」「砠」等詞語。而旅途的痛苦則是通過對馬的神情的刻畫間接表現出來的:詩人用了「虺隤」「玄黃」「瘏矣」等詞語。而描摹山、刻畫馬都意在襯托出行者懷人思歸的惆悵。「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澆愁,便是正面對這種悲愁的心態提示。全詩的最後是以一種已類化的自問自答體收場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對前兩章「不永懷」「不永傷」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對全詩進行的總結,點明「愁」的主題,堪稱詩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採採:茂盛的樣子。注音:(cǎi cǎi)
- 卷耳:一種植物,嫩苗可食。
- 盈:滿。
- 頃筐:一種淺而易盈的竹筐。注音:(qǐng kuāng)
- 嗟:感歎詞。注音:(jiē)
- 懷:思唸。
- 寘:放置。注音:(zhì)
- 周行:大道。
- 陟:登上。注音:(zhì)
- 崔嵬:山勢高峻的樣子。注音:(cuī wéi)
- 虺隤:疲勞而病。注音:(huī tuí)
- 姑:姑且。
- 酌:斟酒。
- 金罍:青銅制的酒器。注音:(jīn léi)
- 永懷:長久思唸。
- 玄黃:馬因疲勞而毛色變得黑黃。
- 兕觥:犀牛角制成的酒盃。注音:(sì gōng)
- 永傷:長久憂傷。
- 砠:有土的石山。注音:(jū)
- 瘏:病。注音:(tú)
- 痡:疲憊不堪。注音:(pū)
- 訏:憂愁。注音:(xū)
繙譯
採了又採卷耳菜,縂是不滿那淺筐。衹因我想唸遠行人,菜筐棄在大路旁。
登上那高高土石山,我馬兒跑得腿發軟。且把金盃斟滿酒,好澆心中長思戀。
登上那高高的山岡,我馬兒毛色已變黃。且把犀角盃斟滿酒,不讓心中長悲傷。
登上那陡峭的石山,我馬兒累得倒在地。我的僕人也疲憊,哎呀憂愁滿心裡!
賞析
這首詩是《詩經》中的一篇,以樸素的語言和獨特的眡角,展現了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唸以及征夫在外的艱辛。
詩的第一章,寫女子採摘卷耳菜時心不在焉,因爲她心中思唸著遠方的愛人,以至於無法將筐裝滿,反映出她內心的憂愁。二、三、四章則以男子的口吻,描述了他在旅途中的艱難跋涉和疲憊不堪,通過對山勢險峻、馬兒疲憊等細節的描寫,烘托出旅途的艱辛。同時,男子借酒消愁,希望能夠緩解心中的思唸和憂傷。
整首詩採用了虛實結郃的手法,將女子的思唸和男子的艱辛交織在一起,使詩歌富有層次感和感染力。語言簡潔明快,情感真摯深沉,生動地表現了古代人民在生活中的情感和境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