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淺。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淺。障泥南陌潤輕酥,燈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漸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遊不怕,素襪塵生,行裙紅濺。 銀燭籠紗,翠屏不照殘梅怨。洗妝清靨溼春風,宜帶啼痕看。楚夢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遠。曉窗移枕,酒困香殘,春陰簾卷。
拼音

注釋

歌:一本作“欹”。 清:一本作“素”。 深:一本作“長”。

賞析

《燭影搖紅》,《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王都尉(詵)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丰容宛轉爲恨,遂令大晟府(徽宗所置音樂研究創作機關)別撰腔。周美成(邦彥)增損其詞,而以句首爲名,謂之《燭影搖紅》雲。”王詞原爲小令,五十字,前片兩仄韻,後片三仄韻。周作演爲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九十六字,前後片各九句五仄韻。 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碧淡”兩句。言雨簾空濛,遠山隱隱地顯現出一些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緒。在這暮雨愁緒的影響下弱女子淺細的黛眉越發顯得楚楚可憐。“障泥”兩句,寫遊人。“障泥”,即馬韉。因其下垂馬肚兩旁,以障塵土,故名之。此言因爲下雨天,所以路塵板結。遊人騎馬從南郊踏青而歸,馬韉上沾滿了軟綿綿的泥團,回到家中已是掌燈時候。“入夜”兩句,承上。言到了晚上餘興未盡,在家中繼續笙歌燕舞,翻動彩旗盡情跳起祈禱多子多福的《宜男》舞。“恣遊”三句,寫婦女踏青。“踏青”,據蘇轍詩序:“正月八日,士女相與嬉遊,謂之踏青”。此言婦女們平時很少有機會外出遊玩,所以一旦出來郊遊,她們就盡情享受這難得的自由,連白襪上罩沾了塵土,行裙上被花汁濺紅也毫不惋惜。上片重在寫男女雨中踏青。 “銀燭”兩句,借物諷喻。言宮燈用錦紗籠罩着銀燭光,但是這宮燈只照耀錦繡屏風,卻不照牆角邊的殘梅,因而引起了殘梅的怨憤。此非梅怨實詞人之怨也。詞人以此比喻世上多趨炎附勢之徒,而少有雪中送炭之人。“洗妝”兩句,狀雨中女兒妝,點“元夕雨”。此言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戲雨地,以雨洗臉,臉雖溼仍是春風滿面,並且說:“臉上的雨珠兒不是可以當作啼妝上的淚痕欣賞嗎?”“楚夢”兩句,由眼前雨,引動幻想。言“元夕雨”如巫山雲雨,空濛一片,難捨難停,好像巫山神女對楚王的高唐夢之情猶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簾吞沒,聯想到月宮嫦娥也會因雨雲重重而發愁。因爲雨雲的阻隔,將使她難以向尚在人間的夫君后羿通達音訊了。“曉窗”三句。言天明從醉夢中醒來,捲起窗簾見室外仍是春陰沉沉,殘花滿地,索興移枕再去睡個懶覺吧。下片重在寫“元夕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碧澹:形容山色青綠色且明淨。澹,dàn。
  • 歌眉:指歌女的眉毛。
  • 障泥:馬韉,垂於馬腹兩旁,用以擋泥土。
  • 宜男:舊時祝婦人多子之辭。
  • 素娥:即嫦娥。

翻譯

青綠色且明淨的山的姿態,日暮的寒意憂愁浸潤着歌女淺淺的眉。南側道路上的馬韉被滋潤得如輕軟的酥油,燈火映照在深深的庭院中。到了夜裏笙歌漸漸熱鬧起來。彩旗翻動,適宜生子的舞蹈跳遍了。縱情遊覽不害怕,潔白的襪子沾上灰塵,行走的裙子被濺上紅色。 銀色的蠟燭籠罩着薄紗,翠綠色的屏風不映照那殘留梅花的哀怨。洗淨妝容清新的面容在春風中溼潤,應該帶着淚痕去看。楚懷王夢神女的情意還未消散。嫦娥憂愁,天空高遠深邃。拂曉在窗邊移動枕頭,醉酒困倦香消殘,春天的陰雲卷着門簾。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元夕雨時的情景和氛圍。上闋寫元夕雨夜的熱鬧場景,山色、寒意、歌女、燈火、笙歌、舞蹈等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出歡娛的氛圍。下闋則由外轉內,寫室內的情景,如銀燭、翠屏、殘梅等,透露出一種哀怨的情調。整首詞情景交融,既展現了外在的熱鬧,又暗示了內在的愁緒,體現了作者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吳文英

吳文英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爲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爲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後“困躓以死”。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 ► 3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