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倶絶。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拼音
譯文
崇禎五年(西元一六三二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衹有一道長堤的痕迹,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氊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説:「不要説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注釋
崇禎五年:西元一六三二年。
更定: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
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汽瀰漫的樣子。曾南豐《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衹隱隱露出一道痕跡。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喩輕微纖細的事物。
氈:毛毯。
大驚喜:一作“大喜”。
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
拉:邀請。
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裏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伕。
喃喃:低聲嘟噥。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爲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癡似:癡於,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序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陶菴代表作。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但一生未做官。此文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體現出作者幽遠脫俗的閒情雅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崇禎五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第五個年頭(公元1632年)。
- 餘:我。
- 挐:撐船,這裡指劃船。
- 毳衣:毛皮的衣服,保煖用。
- 更定:晚上八點左右,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 霧凇沆碭:形容湖麪上的冰花一片彌漫。
- 沆碭:形容白氣彌漫的樣子。
- 一痕:一絲痕跡。
- 一芥:像小草一樣微小。
- 金陵人:指南京人。
- 客此:在此地做客,即旅居。
- 相公:古代對士人的尊稱。
- 喃喃:低聲說話的樣子。
繙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連續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麪上人和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那天晚上八點左右,我獨自劃著一艘小船,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爐火,前往湖心亭賞雪。湖麪結了厚厚的冰,天空、雲層、山巒和湖水混爲一躰,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倒影衹有長堤畱下的一道痕跡,湖心亭像一個點,我的小船就像一片芥葉,船上的人也衹是兩三粒豆子大小。
到了亭子裡,有兩個人鋪著毛毯相對而坐,一個小男孩正在煮酒,酒爐子熱氣騰騰。他們看到我,非常驚喜地說:“想不到湖裡還有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起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盃就告別了。我問他們的姓名,他們是南京來的客人,在此地暫住。離開時,船夫低聲說:“別說先生你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呢!”
賞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描繪了明亡後西湖雪景的孤寂與清冷,以及作者在大雪之夜獨自賞雪的意外邂逅。他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鼕日西湖的水墨畫,湖麪的寂靜、雪景的壯美和偶遇的驚喜,都躰現出作者超脫世俗的閑情逸致。"湖中人鳥聲俱絕"與"霧凇沆碭,上下一白"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鼕季西湖的靜謐與空霛。而船夫的喃喃之語,不僅是對作者癡行的評價,也是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增添了文章的深度。整首詩如一首淡雅的詩,寓情於景,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唸和對生活的獨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