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出自 左思 的《 詠史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 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拼音

《詠史》是晉代文學家左思創作的一組詠史詩。名爲詠史,實爲詠懷,借古人古事來澆詩人心中之塊壘。組詩以深厚的社會內容,熔鑄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創作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歷代詩評家對這組詩評價很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主父:複姓,這裏指主父偃。主父偃(yǎn),西漢時人。
  • 宦不達:仕途不順。
  • :輕視。
  • 買臣:朱買臣,西漢時人。
  • 伉儷(kàng lì):夫妻。
  • 陳平:西漢時人。
  • (yì):隱蔽。
  • 負郭:靠近城郭。
  • 長卿:司馬相如的字。
  • 寥廓:空曠高遠。
  • 迍邅(zhūn zhān):困頓不得志。

翻譯

主父偃仕途不通達,連親人骨肉也都輕視他。朱買臣窮困以砍柴爲生,夫妻都不能安居。陳平沒有產業,歸來只能隱居在靠近城郭的地方。司馬相如返歸成都,像牆壁一樣直立着多麼空曠高遠。這四位賢人難道不偉大嗎,他們的功業事蹟在典籍中閃光。當他們還沒有遇到機會的時候,憂慮的是會餓死在溝壕山谷中。英雄會有困頓不得志的時候,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哪個時代沒有奇特的人才,卻把他們遺棄在民間鄉野。

賞析

這首詩列舉了四位古代的貧賤之士,他們在未顯達之前都遭遇困境,但都最終成就非凡。左思通過這些例子發表感慨,認爲每個時代都有傑出人才被埋沒,揭示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壓抑的現象。詩中體現了對賢能之士的敬仰和對他們遭遇不公的不平,也反映出左思自己對懷才不遇現狀的感慨和思考。語言簡潔有力,情感深沉真摯。

左思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詩人。左思家世儒學,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彥雍,起於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陽太守等。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年)前後,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祕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併爲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裏,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爲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顒部將張方進攻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有《左太沖集》。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