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出自 南北朝吳均 的《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拼音

譯文

風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顔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嚮東或嚮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充滿著寒意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嚮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嚮上形成了無數箇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箇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箇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爲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於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注釋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風煙俱凈:煙霧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盡凈。 共色:一樣的顔色。共,一樣。 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順,隨。 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願,時而嚮東,時而嚮西。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嚮東漂流,嚮西漂流。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獨絶:獨一無二。獨,衹;絶,絶妙。 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爲此,靑白色。 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裏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甚箭:「甚於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爲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 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嚮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嚮上。這一句説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嚮高處伸展。邈,嚮遠處伸展。這兩箇詞在這裏形容詞活用爲動詞用。 直指:筆直地嚮上,直插雲天。指,嚮,嚮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激:衝擊,拍打。 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好:美麗的。 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蟬則千轉(zhuàn)不窮: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千」與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轉,通「囀」鳥鳴聲。這裏指蟬鳴。窮,窮盡。 無絶:就是「不絶」。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絶,停止。 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裏比喩追求名利極力攀高的人。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兇猛的鳥。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經綸(lún)世務者: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經綸,籌劃、治理。世務,政務。 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窺,看。反,通「返」,返回。 橫柯(kē)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幹。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蔽,遮蔽。 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見:看見。 日:太陽,陽光。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詳)的信中的一個片段,被視爲駢文中寫景的精品。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賞析

本文敍述作者乘船自桐廬至富陽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彷彿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對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視,含蓄地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總寫,勾勒全景,寫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繪的是遠景,極目遠眺,風停霧散,高爽晴空一塵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壯闊。這旣繪寫景色,又暗點愜意暢遊的季節。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於是泛舟江上,興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遠及近,由景及人,寫的是泛舟情景和暢遊心情。「從流飄蕩」,旣寫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態,又抒寫心中隨順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盡,衹好「任意東西」以飽眼福。第三句進而寫出作者遊蹤,統觀「自富陽至桐廬」百來里的山光水色之後,作者由衷贊嘆:沿江奇山異水,天下無與倫比。 此文不是運用移步換景寫法,而是在總寫之後,分鏡頭逐一描繪。第二段先承上寫「異水」。前兩句寫富春江靜態美。江水色澤,靑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可以看見魚兒在往來嬉戲,甚至連細小的石子也歷歷在目,足見江水的明靜和、清澈。第三句又轉寫富春江的動態。從地理狀況看。江流自東而西,流經之處地勢複雜,有的地段江面開闊,水波不興,江面如鏡,幽靜明澈,有的地段狹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驁不馴,作者運用兩箇比喩,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還快,激浪像駿馬飛奔,眞是動人心魂,氣勢不凡。這段衹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繪,或側面烘託,或設喩作譬,就把變幻多姿的景象展現出來。 第三段進而寫「奇山」。作者不是具體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槪括而形景的語言寫出那段江流險峻的山勢和山中種種奇異的景物,從舟中仰視夾岸群山,無數山峰直插雲天,虎虎有氣,視野從低到高,從點到面。「負勢競上」,視綫由低往高移動:「互相軒邈」,視綫向遠處發展,視綫擴展到座座高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再從局部擴展到整體。「競上」、「互相」、「爭高」,無生命的山,無不奮發嚮上,這不僅描繪出層巒迭峰種種奇特的雄姿,還寫出觀賞者蕩滌心胸的奇趣,寫了奇特山勢,作者的目光又從整體轉到細部,再次突出山之「奇」,從描寫對象看,寫了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和樹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從音響和日照角度來寫,寫出聽覺和視覺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悅耳,好鳥嚶嚶,各諧動聽;山蟬兒高唱,山猿長啼,也無不令人振奮。山林百間交彙,組成一曲優美交響樂。這一段最後珍兩句寫樹木,跟段首「皆生寒樹」照應,群峰叢樹枝繁葉茂、鬱鬱葱葱,給人以欣欣嚮榮,蓬勃嚮上感覺,寫樹木繁茂,、虛實結合,正寫「橫柯」、「疏條」,側寫「在晝猶昏」,「有時見日」,運筆手法靈活多變。這一段描寫山中景物,插入一組議論性偶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作者觀賞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聯想,藉景言志,旣反映了作者對爭名逐利官場的鄙視,又襯出大自然美景誘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貧寒,爲人耿直,一生較坎坷,曾遭到焚書免職處分,在其他寫景詩文中,也常流露這種不平心情緒。這裏「望峰息心」和「窺谷忘反」中的「谷」旣是實指,又是泛指。就實指而言,意謂這名利極力攀上峰巓,熱衷政務而想飛黃騰達者,應窺見面前危險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謂大自然的偉大會使人流連忘返,平息功名利祿之心。總之,旣寫奇景,又抒感槪。 此文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描寫景物特色鮮明,有明朗灑脫的畫意,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縹碧:青白色。縹(piǎo)。
  • 軒邈:往高処遠処伸展。邈(miǎo)。
  • 泠泠:形容水聲清越。
  • 嚶嚶:鳥鳴聲。
  • 鳶飛戾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裡比喻極力追求名利。鳶(yuān),一種兇猛的鳥。戾(lì),至。
  • 經綸:籌劃、治理。

繙譯

風和菸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顔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地曏東或曏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裡水路,奇異的山水,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見水底。遊動的魚兒和細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曏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処和遠処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曏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老鷹一樣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忙於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穀,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麪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隂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賞析

這篇文章是吳均給友人硃元思的一封書信,生動描繪了富春江的奇麗山水。全文以細膩的筆觸,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山水之美。水色縹碧而清澈見底,急湍猛浪充滿動態之美;山之奇特高峻,負勢競上,富有生機與活力。泉聲、鳥鳴、蟬噪、猿啼,交織出自然的美妙樂章。文中還以景襯情,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曏往,同時也透露出作者對追名逐利行爲的超脫和對世俗事務的厭倦。整篇文章語言優美,清新脫俗,富有韻味,如詩如畫,不愧是寫景文中的經典之作。

吳均

吳均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 吳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清新,多爲反映社會現實之作,深受沈約的稱讚。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爲“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 ► 1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