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
士窮而隱處兮,廉方正而不容。
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干忠而剖心。
子推自割而饲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
江離棄於窮巷兮,蒺藜蔓乎東廂。
賢者蔽而不見兮,讒諛進而相朋。
梟鴞並進而俱鳴兮,鳳皇飛而高翔。
願壹往而徑逝兮,道壅絕而不通。
拼音
譯文
賢良士常貧窮身處困境,廉正者身清白不被世容。
子胥規勸吳王未得好死,比干忠而剖心不得善終。
子推自割腿肉救治國君,恩德逐漸被忘怨恨加深。
行爲清白卻被誣爲闇昧,荊棘雜聚如今已經成林。
香草江離拋於窮街陋巷,惡草蒺藜長在宮殿華堂。
賢臣受到排擠難見君主,佞人反受重用結黨君旁。
貓頭鷹成羣飛一齊鳴叫,鳳凰衹能躲避高高飛翔。
我欲見君一諫而後遠走,怎奈道路阻絕終不能往。
注釋
隱處:指處在困境中,沒有被國君任用。
不容:不容於世。
靡軀:死後找不到屍體。
子推:介子推。據《左傳》載:介子推,春秋時晉國賢臣,曾跟隨晉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有一次途中糧盡,子推便割了自己大腿的肉給晉文公充飢。回國後,晉文公卻忘了他,後來想起,派人去找,他逃隱在綿山中不肯出來。文公想燒山誘他出來,結果他抱木燒死。
江離:一種香草。
東廂:《章句》:“廧序之東爲東廂。”正屋兩邊的房屋叫廂房,東邊的叫東廂。這裏是相對“窮巷”而言的,指好房屋。
相朋:互相勾結。
序
《七諫》錄自王逸《楚辭章句》,西漢東方朔之所作。王逸以爲“東方朔追憫屈原,故作此辭,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矯曲朝也”。
《七諫》包括七章,即“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和“謬諫”,最後有“亂詞”總括。
《七諫·怨思》排比羅列大量歷史事實,說明國君重視人才選賢授能的重要,諷喻楚王忠奸不分,賢愚不辨,必然導致國家的衰敗。

東方朔
西漢辭賦家,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省德州市陵縣)人。武帝時,入長安,上書自薦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爲天子大臣矣。”,待詔金馬門。後爲常侍郎、太中大夫。博學多才,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自己的觀點,“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但因性格詼諧,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面前談笑,被漢武帝視爲俳優之人,不得重用。於是著《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其中賦體散文《答客難》是其代表作,開了賦體文學的新領域。楊雄的《解嘲》和班固有《答客戲》,都是由《答客難》的形式發展來的。《漢書·藝文志》著錄“《東方朔》二十篇”。東方朔亦著有《神異經》。《史記》載,東方朔將死之際,以《詩經》“營營青蠅,止於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之句上諫,希望漢武帝能遠離小人,阻退讒言。之後不久東方朔去世,後人評價其行爲正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寫照。
► 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