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出自 蘇軾 的《 臨江仙 · 送李公恕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雲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雲無路追尋。悽風寒雨更駸駸。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拼音

譯文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衹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雲重春日陰沉沉,室内宴席座上的人已經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雲。悽風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髙平調」,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李後主詞名《謝新恩》。賀方回詞有「人歸落鴈後」句,名《鴈後歸》。韓澗泉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易安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叔暘《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縁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卽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卽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歴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子年《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髙、郭景純、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子建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闋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成績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子澄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後主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六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薌林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倶七字、兩結倶五字兩句者,以賀方回詞爲主,而以晏小山詞之第二句添字、馮正中詞之前後換韻、後闋第四句減字、王逐客詞之後闋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耆卿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倶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送李公恕」: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題作「冬日卽事」。 休務:傅子立注:「《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世説》:『車武子爲侍中,毎休沐,與東亭諸人期共游集。』」劉尚榮按:「傅注所引不見於通行本《世説新語》,乃見於宋葉翠巖撰《海録碎事·巻十二·〈臣職部·簿書門(休假附)·休沐游集〉》。又,徐元固《初學記·巻二十·〈政理部·假第六〉》引《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龍箋案:『休務卽休沐,文與可《閑遣》詩:『掩門休務外,隱几坐忘中。』休務當爲宋人語也。』」 低唱微吟:傅子立注:「世傳陶榖學士,買得党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党家應不識此?』妓曰:『彼麄人,安有此景?但能於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喫羊羔兒酒耳。』陶默然,媿其言。魏武帝樂府曰:『短歌微吟不能長。』」劉尚榮按:「陶榖事見宋祝和甫《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巻四·〈天道部·雪水烹茶〉》:『陶榖學士買得党太尉家妓,遇雪,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党家應不識此」妓曰:「彼麄人,安有此?但能於銷金暖帳中,淺斟低唱,喫羊羔兒酒。」陶黙然,慙其言。』別見宋阮松菊《詩話總龜·巻三十九·詼諧門》引《玉局遺文》:『世傳陶榖學士,買得党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党太尉應不識此?」妓曰:「彼粗人,安有此景?但能以銷金煖帳下,淺斟低唱,喫羊羔兒酒爾。」榖愧其言。荅來句罪過之義取質而已。』另,『短歌微吟不能長』句見魏文帝《燕歌行》,載《文選·巻二十七》,傅注誤標作者。」微吟,龍楡生箋:「魏文帝《燕歌行》:『援琴鳴絃發淸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文選》注引宋玉《笛賦》:『吟淸商,追流徵。』」 半醉:傅子立注引唐·韓昌黎《醉中留別襄陽李相公(逢吉)》詩:「金釵半醉坐添加香。」龍楡生箋引隋·盧武陽《後園宴》詩:「欲眠衣先解,半醉臉逾紅。」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雲無路追尋」句:傅子立注:「《唐宋詩話》:『杜牧爲御史,分司洛陽。時李司徒閑居,洛聲妓爲當時第一。一日開筵,以杜嘗持憲,不敢邀致。杜諷座客,願與斯會。時會中女妓百餘,皆絶色殊藝。有紫雲者,獨冠。杜獨坐南行,瞪目註視,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李俯而笑,諸妓亦回首破顔。杜又自飲三爵,朗吟而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氣息閑逸,旁若無人。』」劉尚榮按:「事別見《本事詩·髙逸》、《全唐詩話·巻四》及《古今詩話》。『狂言』原作『狂吟』,據《本事詩》改。」龍楡生箋引唐·孟初中《本事詩·髙逸》:「杜(牧)爲御史,分務洛陽時,李司徒罷鎭閑居,聲伎豪華,爲當時第一。洛中名士咸謁見之。李乃大開筵席,當時朝客髙流,無不臻赴。以杜持憲,不敢邀置。杜遣座客達意,願與斯會。李不得已馳書。方對花獨酌,亦已酣暢,聞命遽來。時會中已飲酒,女奴百餘人,皆絶藝殊色。杜獨坐南行,瞪目註視,引滿三巵,問李云:『聞有紫雲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李俯而笑,諸妓亦皆回首破顏。杜又自飲三爵,朗吟而起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意氣閑逸,傍若無人。杜登科後,狎遊飲酒,爲詩曰:『落拓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情。三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靑樓薄倖名。』後又題詩曰:『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載靑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 更:傅注本作「是」。《東坡外集》作「走」,原校:「一作『是』」。茲從元延祐本、《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朱本、龍本。劉尚榮按:「龍楡生校:『傅注本「更」作「有」』與今所知見之四種不合,待考。」 駸駸(qīn qīn):《説文解字》:「馬行疾皃(mào)。」淸·段懋堂注:「『馬行』上當本有『駸駸』字。『皃』各本作『也』。今依《篇》、《韵》正。《小雅·四牡》傳曰:『駸駸,驟皃。驟者,馬捷步也。』」《康熙字典》:「《玉篇》:『駸駸,馬行疾貌。』《詩·小雅》:『載驟駸駸。』註:『驟貌。』」此盛貌。唐·柳河東《感遇二首(其一)》詩:「東海久搖蕩,南風已駸駸。」 見鶴:龍楡生箋引北周·庾(Yǔ)開府《小園賦》:「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 忽驚心:《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作「總驚心」。

《臨江仙·送李公恕》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正月。上闋從假日的寂寞寫到與友人的宴飲,下闋表現出對官務的慵倦情緒。全詞爲送別之作,卻敍述與議論仕宦生活,寫得比較含蓄。

賞析

上闋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説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雲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幷非閑筆,一方面爲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託出人內心的沉悶。而後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幷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這是兩个無聲的「鏡頭」:一箇寫人,一箇寫景,一箇寫室內,一箇寫室外,一箇寫靜態,一箇寫動態(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文明句)一類詩句。在這裏,東坡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託出「人」相對無言,衹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在的孤獨感。 下闋「聞道」兩句,承上「坐中」,藉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説宴會幷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無味,鬱鬱寡歡。也可以説,這裏是藉「分司狂御史」「追尋」紫雲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東坡再用「凄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東坡爲什麽這樣寫,結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東坡長期爲審案斷獄等公務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説得比較婉轉含蓄,實際意思是説,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嚮往林下的隱居生活。東坡後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與東坡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繫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於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爲送別之作,但敍寫與議論的主要內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休務日:停止公務活動的日子。
  • 駸駸(qīn qīn):形容快速。

翻譯

自古以來相聚在停止公務的日子,不妨輕聲吟唱微微吟詠。天空低垂雲彩濃重形成了春天的陰雲。在座的人有一半都醉了,門簾外雪將要下得很深。 聽說那狂放的御史去分司任職了,那祥瑞的紫雲也沒有路徑去追尋。悽風寒冷的雨更快速地到來。探訪囚犯常常會損害士氣,看到仙鶴忽然就驚心。

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相聚時的場景,陰天微雪,人們飲酒微吟,氛圍悠閒。下片則表達了對友人李公恕的掛念,道出了對其分司離去後的思念以及心中的複雜情緒。詞整體情景交融,語言清麗,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蘊含着深深的情感。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