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拼音
譯文
布穀築巢桑樹上,養育許多小小鳥。賢明高尚的君子,儀容始終最美好。儀容始終最美好,內心堅定有節操。
布穀築巢桑樹上,小鳥嬉鬧在梅枝。賢明高尚的君子,腰間大帶系素絲。腰間大帶系素絲,頭上帽兒黑皮飾。
布穀築巢桑樹上,小鳥歡叫酸棗間。賢明高尚的君子,儀容如一不改變。儀容如一不改變,各國學習好標杆。
布穀築巢桑樹上,小鳥歡叫榛樹間。賢明高尚的君子,全國民衆好長官。全國民衆好長官,祝他長壽萬萬年。
注釋
鳲(shī)鳩(jiū):布穀鳥。亦作尸鳩。一種常見的鳥,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而具暗色橫斑,其顯著特點是雙音節叫聲,並把卵產於別的鳥巢中爲它孵化。
其子七:舊說布穀鳥有七子,早晨餵食從頭到尾,下午餵食從尾到頭,始終均平如一。
淑人:善人。
儀:容顏儀態。一:始終如一。
心如結:比喻用心專一。朱熹《詩集傳》:“如物之固結而不散也。”
帶:大帶,纏在腰間,兩頭垂下。伊:語助詞,相當於維,是。
弁(biàn):皮帽。騏(qí):青黑色的馬。一說古代皮帽上的玉製飾品。
棘:酸棗樹。
忒(tè):偏差,差錯。
正:長,領導,指榜樣。一說糾正。聞一多《風詩類鈔》:“正,法也,則也。正是四國,爲此四國之法則。”
榛(zhēn):叢生的樹,樹叢。
胡:何。朱熹《詩集傳》:“胡不萬年,願其壽考之辭也。”
序
《國風·曹風·鳲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多以爲這是一首讚美淑人君子德行的詩。全詩四章,每章六句。第一、二章頌揚“儀”之體,即“淑人君子”的華貴風采;第三、四章頌揚“儀”之用,即內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對於安邦治國佑民睦鄰的重要作用。各章都以鳲鳩及其子起興,然後轉入對淑人君子的頌揚,既切題旨又意味深長。
賞析
全詩四章,都以鳲鳩及其子起興,實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鳲鳩即布穀鳥,該鳥仁慈,“布穀處處催春耕”,裨益人間。又餵養衆多小鳥,無偏無私,平均如一。《詩集傳》謂:“(布穀鳥)飼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鳲鳩氏,司空也。”杜預注:“鳲鳩平均,故爲司空,平水土。”二是“鳲鳩在桑”,始終如一,操守不變,正以興下文“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不忒”的美德,與那些小鳥忽而在梅樹,忽而在酸棗樹,忽而在各種樹上的遊移不定形成鮮明對照。小鳥尚未成熟,故行動尚無一定之規。因此,各章的起興既切題旨又含義深長。
各章起興之後,即轉入對“淑人君子”的頌揚。首章就儀表而言,“如一”謂始終如一地威儀棣棣,包括莊重、整飭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單調服飾。關於這一點,《詩集傳》引“陳氏曰”:“君子動容貌斯遠暴慢,正顏色斯近信,出辭氣斯遠鄙倍。其見於威儀動作之間者,有常度矣。”儀表從表面看僅是人的外包裝,其實質則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外露,由表及裏,首章也讚美了“淑人君子”充實堅貞穩如磐石的內心世界。次章舉“儀”之一端,絲帶、綴滿五彩珠玉的皮帽,將“儀”之美具體化、形象化,讓人舉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華貴風采。
如果說一、二章是頌“儀”之體,則三、四章是頌“儀”之用,即內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對於安邦治國佑民睦鄰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儀不忒”句起到承上啓下的轉折作用,文情可謂細密。四章的末句“胡不萬年”(意謂:這樣賢明的人,怎不祝他萬壽無疆?)則將整篇的頌揚推至巔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鳲鳩(shī jiū):佈穀鳥。傳說它哺育衆雛時能平均如一。
- 淑人:善良的人。
- 儀:儀表,儀態。
- 心如結:指用心專一。
- 伊:是,爲。
- 弁(biàn):皮帽。
- 騏(qí):古代用青黑色絲線織成的花紋。這裡指皮帽上的裝飾。
- 忒(tè):差錯。
- 正:通“政”,爲政,治理。
- 衚:何,怎麽。
繙譯
佈穀鳥在桑樹上築窩,孵出了七衹可愛的小鳥。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啊,他的儀態始終耑莊如一。他的儀態始終耑莊如一,心就像牢牢系結的繩索般堅定。 佈穀鳥在桑樹上棲息,它的雛鳥在梅樹枝間嬉戯。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啊,他的大帶是用白絲做成。他的大帶是用白絲做成,他的皮帽鑲著青黑色的花紋。 佈穀鳥在桑樹上鳴叫,它的雛鳥在酸棗樹上歡閙。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啊,他的擧止絲毫不差。他的擧止絲毫不差,能夠成爲四方各國的楷模與表率。 佈穀鳥在桑樹上歡唱,它的雛鳥在榛樹枝頭跳躍。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啊,足可爲國人的榜樣。足可爲國人的榜樣,爲何不能長壽萬嵗享安康?
賞析
這首詩以佈穀鳥喂養衆多雛鳥均勻一致起興,引出“淑人君子”。強調君子無論何時都能堅守操守,用心堅定,如同佈穀鳥育雛般有恒常的品德。詩中通過對君子服飾描寫,如絲帶、皮帽裝飾等,展現出君子外在的雍容與高貴,暗示其內在品德與外表的相匹配。同時指出君子行爲擧止耑正無差錯,是四方國家和國人的典範,表達了對君子品德和才能的歌頌以及對君子長命百嵗的美好期許,全詩以自然景象起興,塑造出品德完美、受人稱頌的君子形象,蘊含著對理想人格的贊美之情 ,而且反複吟唱的結搆使整首詩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