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出自 李賀 的《 感春
日暖自蕭條,花悲北郭騷。 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 上幕迎神燕,飛絲送百勞。 胡琴今日恨,急語向檀槽。
拼音

譯文

天氣變暖,但家境仍冷落蕭條,白花齊開,更使我這北郭騷悲傷無聊。 一文不名,只有像來子錢一樣的穿眼榆莢,不見舞妓,倒有比舞妓細腰更柔軟的柳條。 張開簾幕,迎接神燕,弋射飛絲,送走伯勞。 彈起胡琴,藉以抒發今日的愁恨,頻繁急切的樂聲撲向那紫檀琴槽。

注釋

蕭條:寂寞冷落;凋零。《楚辭·遠遊》:“山蕭條而無獸兮,野寂漠其無人。” 北郭騷:春秋齊國的一個讀書人,關心國事,講義氣,樂於助人,以賢良忠孝聞名鄉里。但家貧如洗,每天結罘網捉鳥獸,割蒲葦織草鞋,換些柴米來奉養母親。還曾向晏子借過糧食。(《呂氏春秋·季冬紀·士節》) 萊子眼:古錢幣名,即耒子。南朝宋廢帝劉子業所鑄二銖錢,文曰“景和”。形式轉細,無輪郭、不磨鑿者,謂之“耒子(萊子眼)”。 柳斷舞兒腰:源自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舞兒腰,形容柳枝柔軟。 上幕:即“張幕”。迎神燕:古人每於春時張幕於郊外,祈燕求子,故云“迎神燕”。 飛絲: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百勞:鳥名,即伯勞,又名鵙或鴂。額部和頭部的兩旁黑色,頸部藍灰色,背部棕紅色,有黑色波狀橫紋。吃昆蟲和小鳥。善鳴。朱熹《孟子》注曰:“伯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傳說所鳴之家必有兇,故言“送百勞”。 胡琴:古樂器名。古代泛稱來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撥絃樂器,有時指琵琶,有時指忽雷等。約宋元開始,亦爲拉絃樂器之稱。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文宗朝,有內人鄭中丞善胡琴,內庫有二琵琶,號大小忽雷,鄭嘗彈小忽雷。” 檀(tán)槽:檀木製成的琵琶、琴等絃樂器上架弦的槽格。亦指琵琶等樂器。王琦匯解:“唐人所謂胡琴,應是五絃琵琶耳。檀槽,謂以紫檀木爲琵琶槽。”

《感春》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首聯寫的是初春時節,大地還是一派蕭條景象;頷聯寫的是春天家中院內的景象;頸聯詩人渴盼祥瑞、攘避兇災的美好祝福;尾聯寫詩人拿起胡琴來排遣胸中的遺恨,將滿腔的心事向琴槽訴說。全詩情調極其幽冷,意象極爲悽怨。

賞析

李賀詩歌總的特色是奇崛憤激、淒涼幽冷,牛鬼蛇神紛至沓來,其詩歌內容多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外化物。這首《感春》卻頗爲難得,從中可以窺見李賀的生活景況。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點明時序正是春天。春天本應是萬物恢復生機之時,世人在寒冬季節早在盼望春暖花開的春天。但在李賀眼中,春天卻是一片愁紅慘綠的傷心物。“蕭條”之上着一“自”字,更顯出無可奈何的淒涼。爲什麼詩人對春而傷春?詩中繼續道:人處窮困潦倒之中實在難生賞春的雅興,對花無端生悲。“北郭騷”是出現在《呂氏春秋》中的一位窮困之人,李賀將他比喻自己家境的蕭條。 頷聯承接首聯之意,繼續狀寫窮困之景況,也見出心中的悲涼:榆葉薄如萊子錢,舞兒腰若嫋嫋柳。這裏需作一些解釋:榆樹之葉,其狀如錢,中間有孔,人又稱榆葉爲榆錢。而萊子錢則是南朝宋廢帝景和元年所鑄的一種錢幣,極薄,故價值也低。“榆穿萊子眼”意指家中貧寒,錢財無多。“舞兒”是詩人自比,窮困落魄已使自己骨瘦如柴。舞兒腰細原也是一種美,但到了李賀筆下,卻令人起幾多感慨。寫家境蕭條卻不正面說出,寓意榆錢、細腰,其痛苦意味又比正面說出更爲深長。 第三聯中,詩人暫時置下貧困的愁苦,用兩句話寫春景。春日融融,落花遊絲在靜靜的太陽光下無聲無息地飄蕩,時而幾聲伯勞鳥的哀鳴,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伯勞因被後母所害而化鳥的悲慘故事中。這兩句寫得蘊含無窮。現在無從考證短命的詩人是否曾經娶妻成家,但單看這兩句,一絲渴望獲得平和溫暖的家庭、能與子女共享天倫的情思是以一種十分悽苦的筆墨寫出來的。筆下經常出現“秋鬼”、“敗墳”、“冷血”字眼的詩人心中原來也有着這樣一顆溫熱、渴望的心。 尾聯寫的是拿起胡琴來排遣胸中的遺恨,將滿腔的心事向琴槽訴說。自古才人多落魄。偏偏柔弱多病的李賀註定了沒有發跡的希望,絕望的詩人只能遨遊神仙鬼怪世界,可以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與神鬼之精神相接,以此來取得心理的平衡。詩人身處貧困潦倒、憂鬱悲憤的處境,其內心的痛苦糾纏着他的靈魂。所以,在詩人聽來,彈奏的胡琴聲中也像是寄寓着詩人的怨恨,而自己滿懷愁悶,卻又惟有彈琴來排遣。胡琴聲驟然而急,聲聲滑落琴槽,這又正似啼血的杜鵑、哀鳴的伯勞。 運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賀詩歌中的一大特色。無論是自然類意象,還是社會類意象,其詩歌中核心意象羣的審美特徵就是“悽怨”。而形成這一審美意象的原因則是在於詩人悽怨的心態和情感。杜牧評其詩爲“怨恨悲愁”。這首詩中採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美好,烘托詩人的悽苦,以榆錢、柳斷補足“蕭條”之意。“神燕”、“伯勞”寄託了詩人盼祥瑞、避兇災的美好願望。“胡琴”成爲了詩人排遣苦悶的工具,而“琴槽”則成爲了詩人訴說心事的對象。詩人對這一連串的意象,進行了極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種飽“悲”之美,藉以強化了詩人的悲慘不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蕭條:冷落、無生氣的樣子。
  • 北郭騷:古代傳說中的人物,這裡指代北方的荒涼景象。
  • 萊子眼:指榆樹的果實,形狀像古代的錢幣“萊子”。
  • 柳斷舞兒腰:形容柳枝柔軟,像舞女的腰肢一樣纖細。
  • 上幕:指張開的帷幕。
  • 神燕:指燕子,古人認爲燕子能帶來好運。
  • 飛絲:指蜘蛛絲,這裡比喻細小的東西。
  • 百勞:即伯勞鳥,古人認爲其鳴聲悲切。
  • 衚琴:一種弦樂器,音色悲涼。
  • 檀槽:指衚琴的琴槽,用檀木制成。

繙譯

陽光溫煖,四周卻顯得冷落無生氣,北郭的荒涼景象讓花兒也感到悲傷。 榆樹的果實穿成了古代的錢幣模樣,柳枝柔軟得像舞女的腰肢一樣纖細。 張開的帷幕迎接帶來好運的燕子,細小的蜘蛛絲送走了鳴聲悲切的伯勞鳥。 今日的恨意寄托在悲涼的衚琴聲中,急促的語調對著檀木制成的琴槽傾訴。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天裡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過往的懷唸。詩中,“日煖自蕭條”一句,既表達了春天的溫煖,又透露出一種無形的寂寞和冷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如“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詩人巧妙地將自然與人文情感結郃,展現了春天的多重麪貌。後兩句“衚琴今日恨,急語曏檀槽”則直接抒發了內心的哀怨和不滿,使詩歌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春天複襍而微妙的感受。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