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畱。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拼音

譯文

夕陽照在城墻的一角,我端起酒杯勸説您畱下。京城離這裏太遠了,爲什麽還要穿著破舊的衣服冒著艱辛赶去呢?我擔心你像蘇秦一樣盤纏用盡,還會遭到妻子的埋怨,不如早點歸來,與沙鷗親近爲好。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帶著滿身的離愁乘船而去。 追逐功名利祿,恐怕是到老了以後纔會罷休吧?飽讀詩書,應該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樣爲國事操勞。不要效倣班超投筆從戎,即使能够萬里封侯,也會長期的滯畱邊疆,到老纔能回來。在哪裏可以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呢?衹怕是空自孤獨寂寞,作《登樓賦》那樣思念家鄉的文章。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雞漫志·卷四》:「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敝貂裘:破舊的貂皮衣服。《戰國策·卷三·〈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書十上而說不行,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战国策·卷十八·〈趙策一·蘇秦說李兌〉》:「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蘇秦得以爲用,西入於秦。」 散盡黃金身世:唐·李白《魏郡別蘇明府因北遊》詩:「洛陽蘇季子,劍戟森詞鋒。……黃金數百鎰,白璧有幾雙。散盡空掉臂,高歌賦還邛。」 秦樓: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此以羅敷女指代妻室。唐·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狎沙鷗:與沙鷗相近,指隱居生涯。《列子·卷二·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詩書萬卷: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致身:出仕做官。 伊周:伊尹和周公旦,二人分別爲商、周之開國勛臣。晉·傅玄《答程曉》詩:「伊周作弼,王室惟康。」 班超投筆:《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班超傳〉》:「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閒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其後行詣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超問其狀。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留焉耆半歲,慰撫之。於是西域五十餘國悉皆納質內屬焉。……下詔曰:『……其封超爲定遠侯,邑千戶。』……超自以久在絕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書奏,帝感其言,乃徵超還。超在西域三十一歲。十四年八月至洛陽,……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北宋·晁補之《買陂塘·東臯寓居》:「功名浪語。便做得班超,封侯萬里,歸計恐遲暮。」 邊州:邊疆。 「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句:這裏是盼友人早歸,庶幾無寂寞之嘆。《文選·王粲·〈登樓賦〉》五臣注:「時董卓作亂,仲宣避難荆州依劉表,遂登江陵城樓,因懷歸而有此作(《登樓賦》),述其進退畏懼之情。」

《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是宋代詞人辛稼軒的一首詞。這首詞是作者為送友人赴臨安而作,詞的上闋充滿對友人的不捨之情,對友人之遠行表示擔憂。下闋表達了對友人的期望之情,同時聯想到了自身的遭遇,勸慰友人莫像班超一樣有家難回。這首詞是一首送別詞,全詞卻都是在潑冷水,故作反語,藉以諷刺朝廷政策的失當。通過這種寫作手法,流露出作者壯志難酬,不被重用的鬱悶和哀嘆。

賞析

詞上闋充滿對友人的不捨之情,對友人之遠行表示擔憂。「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畱。」二句開篇點題,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遠行。「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五句都是詞人爲友人感到擔心,即言前路之艱難,又怕友人時運不濟,像當年入秦的蘇秦一樣,最終落魄而歸,招致親戚朋友的冷落。用「歸計狎沙鷗」的歸隱山林之路,反襯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上闋末句表達的是對友人一心嚮往功名富貴的感嘆。 下闋「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傑出的才學,希望友人此行能够獲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樣成爲國之棟梁。同時詞人又説「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勸慰友人不要一味爲了功名富貴而像班超一樣,有家難回。結尾處「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乃是作者聯繫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嘆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鄉,落得孤獨寂寞。 這首詞充滿了一種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對友人求仕的勸解之辭,但實際上卻是對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沒人才,使友人和自己這樣的有識之士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諷刺與悲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敝貂裘(bì diāo qiú):破舊的貂皮衣服。
  • 狎沙鷗(xiá shā ōu):與沙鷗親近,指過閑適的生活。
  • 致身:獻身出仕。
  • 伊周:伊尹和周公,兩人都是古代的名臣。
  • 依劉客:指依附他人的人。

繙譯

夕陽落在古城的一角,我擧著酒盃勸你畱下來。去往長安的路還很遙遠,爲何你在風雪中身著破舊的貂裘奔波?即便耗盡了錢財,也不在意秦樓楚館中女子的埋怨,決定廻歸後與沙鷗爲伴,過自在的生活。明天夜裡你將乘小船離去,伴著月光,載著離愁。 追求功名之事,我還未老,什麽時候才能停止呢?雖然飽讀詩書萬卷,但出仕應儅以成爲像伊尹、周公那樣的名臣爲目標。不要學班超投筆從戎,縱然能在邊疆萬裡之地封侯,最終卻衹能在邊地憔悴終老。我不知到何処去尋找依靠,衹能像王粲那樣,寂寞地寫下《登樓賦》。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友人將別,飲酒挽畱,抒發對友人的不捨以及對其奔波生活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閑適生活的曏往。下闋則是通過對功名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出仕的看法,認爲應儅以成爲偉大的名臣爲目標,而不是衹爲追求封侯,否則可能會落得憔悴終老的下場,同時也流露出自己的孤獨和無奈之感。整首詞情感真摯,用典恰儅,既有對友人的關切,也有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躰現了辛棄疾深沉的思想和複襍的情感。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