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人靜雨矇矇,屏山半掩餘香裊。

出自 寇準 的《 踏莎行 · 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拼音

譯文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着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着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釋

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 闌(lán):殘,盡,晚。 紅英:紅花。南唐李煜《採桑子》詞:“亭前春逐紅英盡。” 屏山:指屏風。唐溫庭筠《南歌子》詞:“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 密約:指男女之間互訴衷情,暗約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終身之事。 杳(yǎo)杳:深遠無邊際。 菱花:指菱花鏡,亦泛指鏡子。慵(yōng)將照:懶得拿起鏡子來照。慵:懶散。將:拿。 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踏莎行·春色將闌》是宋代政治家寇凖的詞作。這是一首即景寫閨情的小令,情致纏綿,屬傷時惜別之作。此詞上片重在寫景,暮春季節,微雨濛濛,自然界的春天呈現一派寂寥無人的景象;下片主要抒寫離情,寫兩人別後沒有音訊,引起思念之情。全詞風格清新,語言明白曉暢,以細膩而優美的筆觸刻畫暮色景物的衰殘、畫堂風光的孤寂,進而透露人物內心的惆悵和迷惘,外在與內在交匯,情懷與物象相通,激盪迴旋,錯綜交織,譜寫成一首傷春念遠的閨怨心曲,委婉有致,真切動人,活畫出這位獨守空閨的女性對於羈旅天涯、久客不歸的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和一片深情,顯示出婉約派高度的藝術技巧。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閨中女子在暮春時節,倚樓而望,盼望離人歸來的幽怨情思。全詞語言細膩,深鬱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場景描寫,又有細緻入微的景物刻畫,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清雅脫俗的仕女相思圖。 上片着力描寫女主人公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 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囀尚羞簧”那麼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鬥豔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綠葉成陰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於極富春的特徵,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色”與“聲”,“青”與“紅”,“老”與“小”,對照映襯,生動鮮明,煉字工巧,耐人尋味。“將闌”“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妙在雖不言情而情自見:春光易逝,無可奈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一旦有此感觸,自然也應該是“春色惱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裏一片冷靜,更無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佈的春雨下個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畫着山水圖案的精美屏風,半開半掩,可無人有心腸去理睬它。香爐裏燃了許久,即將燃盡的一縷餘香,輕輕飄散,搖盪着,繚繞着,彌散在冷寂的畫堂裏,彷彿幽遠的思緒一樣連綿不絕。“半掩”“濛濛”“嫋”“靜”,用詞精當,刻畫入微,生動地展現出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環境,巧妙地折射出閨中獨守、百無聊賴的鬱郁情懷、沉沉幽怨,完美地構成了環境與心境的和諧統一。 下片着力抒發女主人公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 閨中愈是孤寂,愈加懷念伊人。想當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密約歸期,千般叮嚀,萬般囑咐,情意何等深沉。可誰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來的音信,盼不見伊人歸來的身影。“沉沉”“杳杳”,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與遼闊無際。既然如此,誰還有心情去對鏡梳妝,“菱花塵滿”,細節突出。“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詩經·衛風·伯兮》)所以聽憑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也懶心無腸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還是再到樓頭去看看罷,說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歸來的行旌哩!可是事實無情,依然只有失望,沮喪之餘,啞然無語。但見萬里長空,一片陰沉,恰似閨中的心境;唯有芳草連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遠方。借景抒情,造語自然;芳草懷遠,巧於用典。“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當離情別恨使人傷感至極時,真好像魂魄離體而去一般。悽惋之情,溢於言表;不盡之意,更在言外。 總之,全詞由描寫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將暮春時節一位閨中思婦懷念久別愛人的孤寂情懷抒寫得委婉動人。上片寫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寫情,寄情於景,以景結情。情景交融,意境渾然,於是情經景緯,織成天機雲錦。

寇準

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字平仲。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〇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移大名府成安縣。累遷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歴通判鄆州,累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銓。頗敢直諫,宋太宗以比魏文貞。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拜左諫議大夫,除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淳化四年(西元九九三年),罷知靑州。淳化五年(西元九九四年),召拜參知政事,加給事中。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坐事出知鄧州。宋眞宗卽位,遷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咸平六年(西元一〇〇三年),遷兵部侍郎,爲三司使。景德元年(西元一〇〇四年),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同年冬,契丹攻宋,萊公力排眾議,諫眞宗親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陽),迫成和議而還,是爲「澶淵之盟」。景德三年(西元一〇〇六年),爲王欽若所譖,罷相,爲刑部尙書,出知陝州。後遷兵部尙書,入判都省。後遷兵部尙書,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西元一〇一四年),復拜同平章事、樞密使。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〇一五年)罷。天禧三年(西元一〇一九年)又授同平章事,充景靈宮使。天禧四年(西元一〇二〇年)六月,坐與中官周懷政謀請太子監國、禁皇后預政、奉宋眞宗爲太上皇事,罷相,尋貶道州司馬。乾興元年(西元一〇二二年),再貶雷州司戸參軍。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一〇二三年)六,以疾卒於雷州,壽六十二。後十一年,景祐元年(西元一〇三四年),詔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又賜諡忠愍。有《忠愍公詩集》三巻,集前附有孫汴所撰神道碑。存詞五首,見《花菴詞選》及《湘山野録》。生平見《宋史·巻二百八十一·寇準傳》。 ► 3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