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天亙地,滔滔流出,崑侖東北。

出自 許有壬 的《 水龍吟 · 過黃河
濁波浩浩東傾,今來古往無終極。經天亙地,滔滔流出,崑崙東北。神浪狂飆,奔騰觸裂,轟雷沃日。看中原形勝,千年王氣。雄壯勢、隆今昔。 鼓枻茫茫萬里,棹歌聲、響凝空碧。壯遊汗漫,山川綿邈,飄飄吟跡。我欲乘槎,直窮銀漢,問津深入。喚君平一笑,誰誇漢客,取支機石。
拼音

注釋

崑崙:崑崙山,在今新疆。 王:同“旺”。 隆:盛。 鼓枻:敲打船舷。屈原《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汗漫:廣闊無邊。 綿邈:廣泛無邊、廣遠。 乘槎:《荊楚歲時紀》載:“張華《博物志》雲:漢武帝令張騫窮河源,乘槎經月遇織女、牛郎之故事。

《水龍吟·過黃河》由元代詞人許有千所作,通過描寫黃河波濤洶涌氣勢磅礴的雄偉景象,表達了詞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以及爲祖國的強盛而自豪的心情。

賞析

上片落筆先寫黃河濁流波濤滾滾,向東流去,永無休止。從空間上寫氣勢之大,從時間上寫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構成動人心魄的自然景觀。氣魄宏大,雄渾恣肆,爲全詞定調。“經天亙地”六句,從黃河的源頭崑崙寫起,黃河從崑崙發軔,橫亙於天地之間,狂飈巨浪,激越澎湃,轟鳴震天,六句寫盡黃河聲威。以下由寫景轉入人事,黃河流經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氣長存。黃河的聲勢象徵了元朝的國勢。當時正是元朝鼎盛時期,詞人由黃河的壯闊而想到國家的強大,情景相融,不僅加深描寫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環境和人物心態。 下片轉向對“過黃河”的描寫。黃河的氣勢,振奮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時神采飛揚,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聲“響凝空碧”,透出了詞人內心蘊蓄的豪情。“壯遊”三句抒寫自己壯遊天下的雄心,由黃河之壯美聯想到祖國河山之壯麗,激發了詞人想要歷盡祖國名山大川,飽覽天下勝境,隨處吟詠的願望。下文還進一步寫出他想像漢代張騫一樣,乘槎追尋黃河源頭,遨遊銀河,在壯遊之中又融進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傳說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抒寫“過黃河”的激情豪興。乘浮槎究河源,是對上片黃河源頭的照應,上下一氣,首尾照應,用“我欲”、“誰誇”領起,是詞人主觀意識的體現,總攬全文。全詞把黃河雄壯的氣勢和自己的豪邁胸襟互相滲透,妙合無隙,風格雄渾閎肆,氣勢磅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鼓枻(yì):劃槳。枻,船槳。
  • 汗漫:廣泛,漫無邊際。
  • 乘槎(chá):亦作“乘楂”。指登天。槎,木筏。
  • 君平:漢代蜀人嚴遵,字君平。
  • 支機石:傳說爲天上織女用以支撐織佈機的石頭。

繙譯

渾濁的波浪浩浩蕩蕩曏東傾去,從古至今沒有盡頭。它經過天空大地,滔滔奔流,從崑侖山脈東北流出。神奇的波浪像狂飆一樣,奔騰撞擊而破裂,發出轟雷和日光照耀的聲響。看中原那有利的地勢,有著千年的帝王之氣。那雄壯的氣勢,從古至今都很隆盛。 劃著船在茫茫萬裡的水麪上,船槳歌唱的聲音,在空曠碧藍的天空中廻響凝聚。豪邁地遊歷漫無邊際,山川連緜遙遠,飄飄然畱下吟詩的蹤跡。我想要乘坐木筏,一直到銀河盡頭,去探尋深処。呼喚嚴遵君平一笑,誰會誇贊那漢代的客人,拿到了支機石。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黃河的氣勢,描繪出黃河波浪滔天、奔騰不息的壯觀景象,以及其蘊含的千古王氣。下闋寫作者的壯遊情懷,他想象自己乘船到銀河,欲追尋神奇之事。詞中展現了作者開濶的胸懷和對天地自然、歷史文化的思索與感慨。整首詞意境雄渾壯濶,氣勢磅礴,用詞豪邁雄奇,既描繪了大自然的偉力,又抒發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超越現實的曏往。

許有壬

元湯陰人,字可用。許熙載子。善筆札,工辭章。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同知遼州事,禁胥隸擾民。冤獄雖有成案,皆爲平反。至治間,爲江南行臺監察御史。順帝元統間,爲中書參知政事。徹裏帖木兒奏罷進士科,廷爭甚苦而不能奪,遂稱病不出。帝強起之,拜侍御史。廷議欲行劓刑,禁漢人、南人學蒙古、畏兀兒文字,皆爭止之。順帝至元間,以忌者太多,辭官。後仍爲參知政事,不久,稱病歸。至正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改樞密副使,拜中書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 4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