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逕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

出自 曹組 的《 卜算子 · 蘭
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着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拼音

譯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蘿籠罩在陣陣寒氣之中;幽靜的小路邊,蘭花獨自開放,沒人欣賞,它能向誰訴說它怨恨呢?這脈脈的幽蘭似乎只有梅花纔可以共語,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許還有探尋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來聞蘭花的香味時,花並不香;只有在不經意中,才能聞到花的芳香。

注釋

見《陽春白雪》卷四。又見辛棄疾《稼軒詞》丁集,而文字稍異。 杜甫《絕句二首》之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淮南子·說山訓》:“蘭生幽谷,不爲莫服而不芳。” 梅花雖亦高品,它尚有尋芳的伴侶,反襯蘭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這兩句形容梅花香味,極工,亦補足上文“非以無人而不芳”意。

《卜算子·蘭》是宋代曹組創作的詞。此詞既寫出了幽蘭淡遠清曠的風韻,又以象徵、擬人和暗喻手法寄託作者對隱士節操的崇仰,流露出詞人嚮往出世、歸隱的心志。

賞析

此爲詠空谷幽蘭之詞。全詞詠幽蘭,多以淡墨渲染,結句稍加勾勒,託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寫蘭花幽處深谷,與松竹翠蘿爲伴,先從境地之清幽着筆。句意化用杜甫《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語,借人喻花,不即不離。“遲日江山暮”,緊承上句,從時間着筆,和煦的春日黃昏,幽蘭的倩影更見得淡雅清絕。遲日,指和煦的春日。《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幽蘭於春天吐芳,故以“遲日”暗點節候。 此句用杜甫《絕句二首》之一“遲日江山麗”,但易“麗”爲“暮”,即化豔陽明麗之景爲蒼茫淡遠之意,令人想見空山暮靄中的幽蘭情韻。這兩句均點化老杜詩意,而渾然天成,語如己出,分別從時地兩方面爲空谷幽蘭烘染出一種特定的氛圍。 三、四兩句首一“芳”字,先爲蘭花淡描一筆,然而“幽徑無人”,蘭花的芳馨無人領略,其芳心幽恨之慾訴無由亦可想而知。這兩句既有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難覓的惆悵。這裏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寫志節堅芳而寂寞無聞的才人懷抱。 過片“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說的是既然無人欣賞芳馨,這脈脈的幽蘭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語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許還有探尋幽芳的素心人吧?與梅花共語,是抒其高潔之懷。古人稱鬆、竹、梅爲“歲寒三友”,以喻堅貞高潔的節操。此詞開頭寫“松竹翠蘿寒”,已拈出鬆、竹,這裏又寫與梅花共語,正以“歲寒三友”來映襯幽蘭堅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復寄意於人間的“尋芳侶”,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識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見用於時的心聲。“着意聞時不肯香,香無心處”,是全詞的警句,寫出幽蘭之所以爲幽蘭的特色,其幽香可以爲人無心領略,卻不可有意強求。 此詞既寫出了幽蘭淡遠清曠的風韻,又以象徵、擬人和暗喻手法寄託作者對隱士節操的崇仰,流露出詞人嚮往出世、歸隱的心志。

曹組

北宋潁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元寵,一字彥章。生卒年不詳。曹松隱父。與其兄元象以學識見稱於太學,然六應試不第,曾著《鐵硯篇》以自見。宋徽宗宣和三年(西元一一二一年)進士。始登第,郊禮進《祥光賦》,詔給事殿中,以閤門宣贊舍人爲睿思殿應制,以占對才敏深得宋徽宗寵幸,奉詔與李質同作《艮嶽百詠》詩。官至道州刺史。約於徽宗末年卒。元寵詞以「側艷」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淺薄無聊者紛效之,卻爲南宋初有識者所鄙。然其羈旅詞,感受眞切,境界深遠,無論手法情韻,頗承柳耆卿。然有《箕潁集》二十卷,已佚。存詞三十六首,近人趙萬里編爲《箕潁词》。事見《揮麈後録·巻二》、淸雍正《河南通志·巻六十五》。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