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碭雲耑抱天廻,鹹陽王氣清如水。
方花古礎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銀罌。
華筵鼓吹無桐竹,長刀直立割鳴箏。
橫楣粗錦生紅緯,日炙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寶玦光,項莊掉箾欄前起。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龍子。
芒碭雲端抱天回,咸陽王氣清如水。
鐵樞鐵楗重束關,大旗五丈撞雙鐶。
漢王今日頒秦印,絕臏刳腸臣不論。
拼音
譯文
方形刻花的古老石墩,矗立着大柱九根,刺殺斑豹流鮮血,注入銀瓶痛飲。
宴席上沒有管絃樂聲,只有軍樂陣陣,直立的長刀,像要割斷箏弦般寒光森森。
門額上的橫幅粗錦煥發出鮮紅的色彩,烈日烤得粗錦褪了色,項羽仍然沒有醉。
范增把腰間的玉玦瞟看了三次,項莊拔劍出鞘,上前起舞。
你這徒有勇力的小臣別妄動,座上的漢王是赤帝之子寞看輕。
當年芒碭山上祥雲瑞霧曾在天空縈迴,咸陽王氣盛,預兆已像清水一樣分明。
鐵樞鐵鍵重重緊鎖的雄關,漢軍的五丈大旗已一舉撞破門環。
漢王今天掌秦印理所當然,爲保護他,我斷膝挖腸也心甘。
注釋
公莫舞,古舞名。即後世之巾舞。
陋,認爲簡陋。
方花石礎,刻花的方石礎。礎,柱腳石。古有“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之語。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刺豹淋血,形容“有殺伐聲”(周振甫、冀勤)。銀罌(yīng),銀質或銀飾的貯器。用以盛流質。唐楊巨源《石水詞》之一:“銀罌深鎖貯清光,無限來人不得嘗。”
華筵,豐盛的筵席。唐杜甫《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詩:“能吏逢聯璧,華筵直一金。”《敦煌曲子詞·浣溪沙》:“喜覩(睹)華筵獻大賢,謌(歌)歡共過百千年。”鼓吹,演奏樂曲。《東觀漢記·段熲傳》:“熲乘輕車,介士鼓吹。”唐沈亞之《湘中怨解》:“有彈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桐竹,泛指管絃樂器。桐指琴瑟之類,竹指簫笛之屬。
橫楣,門窗上方的橫框。粗錦,粗絲織成的錦。生,露出。緯,織布時用梭穿織的橫紗,編織物的橫線。
炙,烤,此指曬。嫣(niān),通蔫,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縮,此指顏色不鮮豔。
寶玦(jué),珍貴的佩玉。《史記·鴻門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三國魏曹丕《又與鍾繇書》:“鄴騎既到,寶玦初至。”南朝梁簡文帝《金錞賦》:“豈寶玦之爲貴,非瑚璉之可欽。”唐杜甫《哀王孫》詩:“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掉鞘,撥劍出鞘。欄,泛指遮攔的東西。
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級武職。《史記·張丞相列傳》:“申屠丞相嘉者,樑人,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爲隊率。”《漢書·晁錯傳》:“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顏師古注:“材官,有材力者。”唐杜甫《諸將》詩之一:“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仇兆鰲注引《唐志》:“況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輩耳。”小塵,只能泛起小小的塵土。
真人,指統一天下的所謂真命天子。《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漢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雎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梁書·韋叡傳》:“天下真人,殆興於吾州矣。”《秦並六國平話》捲上:“未有真人來統一,奈何七國又爭雄。”赤龍子,赤色的龍,此指漢高祖劉邦。古代讖緯家附會爲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農氏、帝堯、漢劉邦)的祥瑞。《淮南子·修務訓》“堯眉八彩”漢高誘注:“堯母慶都,蓋天帝之女,寄伊長孺家,年二十無夫,出觀於河。有赤龍負圖而至……赤龍與慶都合而生堯。”宋羅泌《路史·前紀六·柏皇氏》:“神農、唐堯,俱感赤龍……劉季斷蛇而還感赤龍。”
芒碭(dàng)雲瑞,芒碭,即芒碭山,在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抱天回,瀰漫天空迴旋。
咸陽,指高祖先項籍入咸陽事。清,清晰,明顯。
楗(jiàn),門上關插的木條,橫的叫“關”,豎的叫“楗”。重束,雙重控制。
大旗五丈,指劉邦的軍隊。撞雙環,代指攻破關隘。
絕臏,折斷臏骨。《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張守節正義:“絕,斷也。臏,脛骨也。”宋梅堯臣《古柳》詩:“臥榦越大鼎,絕臏不可扛。”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四:“餘常勸作詩者,莫輕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舉鼎,有絕臏之患故也。”刳(kū)腸,剖腹摘腸。《莊子·外物》:“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通策),不能避刳腸之患。’”臣,指樊噲。最後兩句以樊噲的語氣出之。不論,不在乎。
序
《公莫舞歌》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這是一首通過描寫鴻門宴,歌頌劉邦的詩歌。開頭六句鋪排鴻門宴殺機四伏的緊張氣氛;隨後以范增示玦,項莊舞劍繼續渲染劉邦所處的困境;最後八句模擬樊噲口吻追述劉邦事蹟,提出“漢王今日須秦印”的主張。全詩語言雄健,場面壯麗,人物傳神,情景逼真,酷似以詩筆繪出的巨幅油畫。
賞析
這是一首通過描寫鴻門宴,歌頌劉邦的詩歌。公莫舞,即後世之巾舞。《宋書·樂志一》:“又云晉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巾舞歌》:“《唐書·樂志》曰:‘《公莫舞》,晉、宋謂之《巾舞》。其說雲:漢高祖與項籍會鴻門,項莊舞劍,將殺高祖,項伯亦舞,以袖隔之,且語莊雲:“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漢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項伯衣袖之遺式。’”此舞蹈表演鴻門宴項伯保護劉邦的故事。
如詩序所言,《公莫舞歌》原爲歌頌項伯保護劉邦在鴻門宴上。詩人意在翻新,將一舊題改爲讚頌劉邦的新內容。
此詩起筆不凡,一連六句鋪排鴻門宴殺機四伏的緊張氣氛,隨後,以范增示玦,項莊舞劍繼續渲染劉邦所處的困境。最後八句不正面描寫劉邦言行舉動,而是模擬樊噲口吻追述劉邦事蹟,理直氣壯地提出“漢王今日須秦印”的主張,其語氣之雄健、氣勢之雄壯都映襯着劉邦的英雄偉業。
《公莫舞歌》以《史記·項羽本紀》所描寫的“鴻門宴”爲題材,詩人充分發揮詩的想象並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藝術再創造。詩中着力刻畫樊噲“排闥闖宴”、怒斥項羽、掩護劉邦脫險的英勇無畏行爲,成功地塑造了這一赤膽忠心、生氣虎虎的英雄形象。前半篇描繪宴會廳的高大寬敞,宴飲的豪華粗獷,項羽的威武和優柔寡斷,范增三次舉玦的焦急神態,可謂有聲有色,人物傳神,情景逼真,場面壯麗,氣氛緊張。筆觸有厚度有力度,酷似以詩筆繪出的巨幅油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方花古礎:指雕有方格花紋的古老柱石。
- 刺豹淋血:形容宴蓆上的野味,豹肉被刺後血淋淋的樣子。
- 銀甖:銀制的酒器。
- 華筵:盛大的宴蓆。
- 桐竹:指琴瑟和簫琯,這裡代指音樂。
- 長刀直立:形容武士的威嚴。
- 割鳴箏:割斷箏弦,表示宴會上的緊張氣氛。
- 橫楣:門楣橫梁。
- 粗錦:粗糙的錦緞。
- 紅緯:紅色的織物。
- 日炙錦嫣:陽光照耀下錦緞顯得更加鮮豔。
- 寶玦:玉珮。
- 項莊:楚漢相爭時楚國將領。
- 掉箾:揮動長矛。
- 材官:低級武官。
- 真人:指劉邦,傳說中的赤龍子。
- 芒碭:山名,位於今河南省。
- 鉄樞鉄楗:鉄制的門閂和門鎖。
- 大旗五丈:高大的旗幟。
- 撞雙鐶:撞擊門環,表示攻城的激烈。
- 頒秦印:分封秦地的印信。
- 絕臏刳腸:極耑的刑罸,斷腿剖腹。
繙譯
雕有方格花紋的古老柱石排列成九行,宴蓆上刺豹淋血盛放在銀制的酒器中。 盛大的宴蓆上沒有琴瑟簫琯的音樂,衹有長刀直立,割斷箏弦,氣氛緊張。 門楣橫梁上覆蓋著粗糙的錦緞,陽光照耀下顯得更加鮮豔,但王尚未醉。 腰下三次閃現寶玦的光芒,項莊在欄前揮動長矛起身。 低級武官不應在座上真人赤龍子麪前舞蹈,芒碭山的雲耑似乎在抱天廻鏇,鹹陽的王氣清澈如水。 鉄制的門閂和門鎖重重地關閉著關隘,高大的旗幟撞擊著門環。 漢王今日分封秦地的印信,即使遭受斷腿剖腹的刑罸,臣子也不言棄。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場盛大而緊張的宴會場景,通過對比華麗的宴蓆與緊張的氣氛,展現了權力鬭爭的殘酷。詩中“刺豹淋血”、“長刀直立”等意象生動地表現了宴會的血腥和緊張,而“芒碭雲耑抱天廻”、“鹹陽王氣清如水”則隱喻了劉邦的王者氣象和清明的政治。結尾的“絕臏刳腸臣不論”更是凸顯了臣子的忠誠與犧牲精神。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李賀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