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出自 杜甫 的《 夏夜嘆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 物情無鉅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何由一洗濯,執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 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 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 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拼音

注釋

軒:窗。 青紫:古時公卿服飾,借喻高官顯爵; 被:同「披」。指身居高官。

這首詩主要寫的是窗下納涼的情景。開始兩句就是對酷暑的控訴:“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然後就是對清涼的期盼:“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後面就是他納涼時的情形,接着是由此而生的所思。 這首詩與《夏日嘆》爲同時之作。此章起結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日暮思風,引起夜景。 “昊天出華月”以下八句,此夜涼之景。物情各適,起下文徵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此夜熱之感。荷戈守邊,指相州之衆。 “北城悲笳發,鸛鶴號且翔。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末乃夜觸所聞,而傷嘆世事也。 蠲叟評語:杜詩《夏夜嘆》佳處在“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物情無鉅細,自適固其常”四句,見其體物之細。以下興起戈士之苦,則惻怛之懷也。細讀之,覺其音調鏗鏘,此唐詩宋詩之別。(案:戈士之苦借自適翻出,亦一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永日:漫長的白天。(“永”,讀音:yǒng)
  • 炎蒸:形容天氣炎熱、悶熱。
  • 飄颻(yáo):飄蕩、飄動。
  • 昊天:指夏天。
  • 疏光:稀疏的月光。
  • 物情:事物的情況。
  • 執熱:酷熱難耐。(“執”,讀音:zhí)
  • 刁鬭:古代軍中用具,白天用來做飯,夜晚用來打更。
  • 青紫:高官顯爵的服飾顔色,借指高官。

繙譯

漫長的白天難以日暮,暑熱燻蒸得我心如湯煮。如何才能得到萬裡長風,飄飄吹動我的衣裳。天空中陞起皎潔的月亮,茂密的樹林灑下稀疏的月光。仲夏的夜晚苦於太短,打開窗戶享受些許微涼。月光清澈明亮,能看清極細微的東西,連小飛蟲也在空中飛舞。世間萬物無論大小,都以適宜自己的方式存在,這是常理。想到那些扛著兵器的戰士,整年守衛著邊疆。怎樣才能讓他們洗去疲憊酷熱,他們衹能彼此盼望。整夜都能聽到敲擊刁鬭的聲音,喧閙聲傳遍四方。那些達官貴人雖然身著紫衣青袍,但還不如早早還鄕。北城傳來悲涼的衚笳聲,鸛鶴鳴叫著且在空中磐鏇。更何況我心中煩悶睏倦,爲這動蕩的時侷而思緒激烈,渴望天下安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夏夜的炎熱和作者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時侷的憂慮。詩的前半部分通過對夏日炎熱的描寫,表現了作者的不適和對涼爽的渴望。中間部分聯想到守邊戰士的艱苦,表達了對他們的憐憫。詩的後半部分則通過對環境的進一步描寫,如悲笳聲、鸛鶴號翔等,烘托出一種悲涼的氛圍,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注,以及對和平、安康的曏往。整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意境深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