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採榮木,結根於玆。
采采榮木,結根于茲。
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顦顇有時。
靜言孔念,中心悵而。
采采榮木,于茲托根。
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禍福無門。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茲固陋。
徂年既流,業不增舊。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懷矣,怛焉內疚。
先師遺訓,余豈之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拼音
譯文
《榮木》這首詩,是爲感念衰老將至而作。日月更替,時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開的夏季。我在孩童時,已經接受了修齊治平的儒學之道,可如今頭髮已經斑白,卻還是沒有什麽成就。
當夏盛開木槿花,泥土地裏把根紥。
清晨綻開艷麗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一世如過客,終將枯槁黃泉下。
靜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悵悲年華。
當夏木槿花開盛,於此紥根長又深。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憐日暮竟無存。
堅貞脆弱皆由己,禍福哪得怨別人。
聖賢之道當遵循,勤勉爲善是本心。
嘆我無德又無能,固執鄙陋天生成。
匆匆歲月已流逝,碌碌學業竟無增。
我本立志勤求索,誰料沉溺酣飲中。
每念及此心傷痛,慚愧年華付東風。
先師孔子留遺訓,銘刻在心未拋棄。
我今四十無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懼。
名車名驥皆已備,揚鞭策馬疾馳去。
千里路途雖遙遠,怎敢畏難而不至!
注釋
榮木:即木槿(jǐn),屬木本植物,夏天開淡紫色花,其花朝開暮閉。
推遷:推移,遷延,即運行之意。
九夏:即夏季。夏季三箇月,共九十天,故稱“九夏”。
總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髮式,因將頭髮結成兩箇髻角,故稱。這裏代指童年。
道:指聖賢之道和做人的道理。
白首:指老年,老人頭髮變白。
無成:無所成就。
采采:繁盛的樣子。
茲:此,這裏。
耀:形容木槿花開時的艷麗,光彩奪目。
華:同“花”。
喪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樣。這是比喩人生的短暫。《古詩十九首》:“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至。”
憔悴:枯槁黃瘦的的樣子。
靜言:靜靜地。
言:語助詞。
孔:甚、很。
念:思念。
中心:內心。
悵而:即悵然。
而:語尾助詞。
於茲:在此。《尙書·盤庚上》:“我王來,旣爰宅於茲。”孔傳:“言祖乙已居於此。
託根:猶寄身。
貞脆:堅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稟性。
禍福無門: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意思是説,禍與福的降臨,幷不是有什麽特殊的門徑,而是人們行爲的好壞所招致的必然結果。
匪:同“非”。
易:同“何”。
依:遵循。
奚(xī):何。
敦:敦促,勤勉。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句:不遵循正道還遵循什麽?不勤勉爲善還勤勉做什麽?
嗟:嘆詞。
予:我。
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無德無能之人,這裏是自謙之辭。
稟:稟性、天性。
固陋:固執鄙陋。
徂(cú)年:過去的歲月。徂,往、逝;流,流逝。
業不增舊:是説學業比過去沒有增加。
彼:指上章所説“道”與“善”。
不舍:孜孜不倦,奮鬬不息。《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安:習慣於。
日富:指醉酒。《詩經·小雅·小宛》:“壹醉日富。”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句:我本來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現在卻安於酣飲的生活。
懷:心懷、思量。
怛(dá):痛苦、悲傷。
內疚:內心感覺慚愧不安。
先師:指孔子。
遺訓:留下的教導。
之墜:動賓倒裝,即“墜之”。墜,跌落,即拋棄。
“先師遺訓,余豈之墜”句:語出《論語·子罕》:“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聞:聞達,有所成就而名聲在外。
斯:這。
畏:害怕、恐懼。
脂:油,這裏用作動詞,以油脂潤滑車軸。
策:鞭,這裏用作動詞,以鞭赶馬。
名車、名驥(jì):以車、馬比喩功名,是説準備駕馭車馬去建立功名。驥,千里馬。
孰:誰。按:晉元興三年二月,劉裕起兵勤王,打敗桓玄。陶淵明於本年夏季出任劉裕鎮軍軍府參軍。這一章詩就表現了詩人出任鎮軍參軍前的思想動力和決心。
序
《榮木》是晉宋時期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此詩是爲感念衰老將至而作,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功業追求。第一章慨嘆人生若寄,第二章寫要堅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責己無所作爲,第四章表示不墜先師之訓而奮起。
賞析
詩題“榮木”,是取詩的前兩字作爲篇名,幷不是專寫榮木。《榮木》一詩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嘆人生若寄,第二章寫要堅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責己無所作爲,第四章表示不墜先師之訓而奮起。全詩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功業追求。
這首詩提出了世間一箇永恆的主題:人生苦短。陶淵明把“榮木”已化爲一種意象——人生美麗卻苦短。他憂於人生短暫,認爲人若不勤奮,即使“總角聞道”也會“白首不成”,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誡人們,人生就像匆匆過客,到時都會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壽命、禍福取決於自己。他也自責自己曾廢學而樂飲。
從此詩第四章中可以見出作者內心鬱勃著昂揚的進取之心、功業之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這句話活脫了陶淵明另一面孔,它與後人心目中那位吟唱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者形象,相距實在太遠。人們以往對陶淵明的印象衹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後的形象,是陶淵明豐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槪其“全豹”有時會出現以偏槪全的弊病。陶淵明早期功業之心,主要是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使然。對於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們最大的夢想,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誰也難以天生就超越歷史的局限而對功業榮名不屑一顧、視如糞土。
人生短暫,衹有爲功名而奮鬬才有意義。陶淵明沒有忘記儒家先師孔子的教導,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麽名望,這不値得懼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賦,不管要經歷多少苦難,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採採:鮮明的樣子。
- 榮木:指木槿樹。榮,古“滎”字,木槿。
- 玆:此,這裡。
- 徂(cú):往,過去。
- 怛(dá):悲傷,憂傷。
繙譯
色彩鮮明繁茂的木槿花,在此紥根生長。早上還閃耀著它的花華彩,傍晚卻已凋零。人生就如同寄身在外,縂會有憔悴的時候。靜靜思考深切懷唸,內心惆悵不已。色彩鮮明繁茂的木槿花,在此紥根依托。早上繁花盛開,感慨傍晚就已不存在。堅貞與脆弱取決於人,禍福沒有定數。不遵循道依靠什麽,不做善事又如何使品德敦厚!可歎我這年輕人,稟性這般愚陋。時光已經流逝,學業卻沒有增長。志曏還不放棄,安於現在的日益苟且。我心中充滿懷唸,憂傷持久內心愧疚。先師的遺訓,我難道會將它丟棄。到了四十嵗還沒有名聲,這也沒什麽可怕的!給我的好車塗上油脂,鞭策我的良馬,千裡雖然遙遠,誰敢說不能到達!
賞析
這首詩以“榮木”爲題,借木槿花朝開暮謝這一自然現象,表達了對人生無常、時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對道德脩養和志曏追求的思考。詩中指出人生如寄,有盛有衰,但人應儅遵循正道、行善積德。詩人讅眡自我,既爲過去時光流逝而學業無進感到愧疚,又表示不放棄志曏。最後表明即使目前默默無聞,但衹要努力追求,就有可能實現目標。整首詩富有哲理,情感真摯,躰現出詩人對人生意義的積極思索與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