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出自 高適 的《 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 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 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拼音

譯文

打馬驅馳越過沙漠,長途跋涉來到邊疆。 邊城一帶如此蕭條,日光慘淡白雲昏黃。 身臨沙場爭戰之處,常爲胡虜的反覆侵擾而憂傷。 胸中不是沒有安邊良策,無奈將帥己得封賞無心邊防。 才如孫吳卻無處施展呀,只好歸來閉門獨自惆帳。

注釋

題注:一作「一作送兵還作」。 薊(jì)中:指薊城,今河北大興西南。 垣(yuán):城上矮墻。 蕭條:冷落。 翻:同「反」,反叛。 安邊書:安邊的策略。 諸將:指安祿山等人。 孫吳事:指孫武、吳起用兵之事。孫武,春秋齊國人,古代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吳起,戰國時衛人,任魏國將軍,大敗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這首邊塞詩通過描寫了邊境的荒涼、邊患的嚴重,抨擊了統治階級的失策。在行文上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起伏跌宕,擒縱自如,將詩人壯志難酬的巨大悲憤恰到好處地反映出來。

賞析

詩一開篇,「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這樣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偉岸的典型圖畫。接著以「策馬」、「長驅」和「登」這三箇動作,勾畫出一箇揮鞭馳騁、飛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國難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則寫詩人登上塞垣的所見的「蕭條」荒凉景象。開始四句敍事寫景,以白描之法大筆勾勒,境界闊大,人物雖尙未出場,但通過「策馬」「長驅」的壯烈之舉,落日黃雲的蒼茫之色,特別是「落日何蕭條」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憂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則深刻揭露了前文「邊城何蕭條」的根源。邊城地區征戰不止,兵戈相交,是因爲胡虜反叛,暗示了對安祿山等人企圖以「邊功市寵」而引起邊境戰端的憤怒之情。「一到」、「每愁」兩詞對舉,突顯邊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是詩人由邊患不止而引發的激憤之語。「豈無」以強有力的反詰,對統治者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安邊定遠的高度自信心。接下來「諸將已承恩」便對上一句的反問進行了回答,不用「安邊書」制止邊患,是因爲統治者錯用朝中腐敗奸詐的「諸將」,這一句將詩人安邊的自信和慷慨壯志擊碎,其心理也經歷了一箇起伏不定的過程。 最後兩句「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表現詩人目睹賢者沉淪、姦人晉爵的社會現狀,痛恨當朝統治者錯用姦臣、造成無窮邊患的憤懣之情。「孫吳事」,「閉門」則是引典抒情,幷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閉門」之言乃對現狀極爲不滿的反語,詩人積極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業,不會甘於閉門不出,此爲其激憤之語。 全詩在藝術上敍事寫景,形象逼眞,襯託出壯烈的情懷;情感上議論抒情,透射出詩人強烈的憤懣和不願同流合污的凛凛風儀;語言上看似平淡質樸,但由於「感賞之情,殆出常表」,同樣具有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