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出自 杜甫 的《 杜鵑行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寄巢生子不自啄,羣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業工竄伏深樹裏,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羣臣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杜鵑:一種鳥,傳說中是蜀國的望帝所化,其鳴聲悲切。
  • 蜀天子:指傳說中的蜀國望帝,化作杜鵑。
  • 老烏:烏鴉,常用來形容杜鵑的顔色。
  • 寄巢生子:指杜鵑不自己築巢,而是將卵産在其他鳥的巢中,由其他鳥代爲孵化和哺育。
  • 哺雛:喂養幼鳥。
  • 羈孤:孤獨無依。
  • 業工:形容杜鵑善於隱藏。
  • 竄伏:躲藏。
  • 號呼:大聲鳴叫。
  • 區區:微小,這裡指杜鵑的鳴叫聲微弱而悲切。
  • 羽翮:鳥的羽毛。
  • 形愚:形容杜鵑的形態顯得笨拙。
  • 反覆:變化無常。

繙譯

你可曾聽說,從前的蜀國天子,化作了杜鵑,顔色如同老烏鴉。它不自己築巢孵卵,而是寄生在其他鳥巢中,至今群鳥還在爲它哺育後代。 雖然君臣之間有著古老的禮儀,但眼前卻是滿眼的骨肉分離,孤獨無依。杜鵑善於隱藏在深樹之中,每到四月五月,便特別大聲地鳴叫。 它的叫聲充滿了哀痛,口中似乎流出血來,它所訴說的,縂是那些微小而悲切的事情。難道是因爲遭受了摧殘才開始發憤,羞於帶著羽毛,顯得形態笨拙? 蒼天的變化誰能預料得到,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無所不有。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無所不有,難道還會記得儅年殿上群臣的趨步嗎?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杜鵑的描繪,隱喻了作者對時侷的感慨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詩中,“蜀天子化作杜鵑”暗指了歷史的變遷和個人的淪落,而杜鵑的哀鳴則象征了作者內心的悲痛和對世事無常的感慨。詩的最後兩句反複強調“萬事反覆何所無”,表達了作者對世事多變、人生無常的深刻認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之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