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

出自 蘇軾 的《 行香子 · 三入承明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問儒生、何辱何榮。金張七葉,紈綺貂纓。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鄭子眞、巖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輕。除竺乾學,得無念,得無名。
拼音

譯文

三次做出入皇宮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試問書生,你有什麽屈辱之處?又有什麽榮耀和美名?朝中那些親近寵貴的金、張之流,他們的後代能够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於他們會「篤敬寤主」,幹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書生你旣沒有汗馬功勞、又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所以沒有他們顯貴。 旣然這樣,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个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眞那樣在山谷裏種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時候,有可以取暖的時候,人有顯貴與輕賤之分,不如學習、傳授佛學,無所牽挂、無所名利。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讀書引》。自南北朝,朝廷卽設「行香」法會。南宋·程文簡《演繁露·巻七·行香》云:「沈存中叙行香,謂『當以香末散撒』,乃爲行香。畢仲荀元豐三年作《幙府燕閒録》曰:『國忌行香起於後魏江左。齊梁間毎然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予案《南史》:『王僧逹性好鷹犬。……何尚之設八闗齋,大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逹曰:「願郎且放鷹犬,勿復遊獵。」』其謂行香次及僧逹者,卽釋教之謂行道燒香也。行道者,主齋之人親自周行道塲之中;燒香者,熟之於爐也。」唐·張水部《送令狐尙書赴東都留守》詩:「行香暫出天橋上,巡禮常過禁殿中。」故此調當爲佛曲,調名本意卽詠佛教行道燒香事。《中原音韻》、《太平樂府》倶注「雙調」,蔣氏《九宮譜目》入「中呂引子」(《欽定詞譜》)。此調當爲重頭曲,六十六字,有三體,前後闋倶八句,唯首句用韻或不用韻異。此調以四言句和三言句爲主,間以兩箇上三下四之七言句,結尾以一字領三箇三言句,前人多於此三句中構詞相同而又意義連貫,尤別致。音節頗流美悅耳,亦可略加襯字(龍楡生《唐宋詞格律》)。東坡七首用於詠物、寫景、酬贈、感嘆人生;稼軒五首具嘲諷之意,風格更爲恣肆;亦用以言情,如洪空同《楚楚精神》闋,蔣竹山《舟宿蘭灣》闋。 題注: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寓意」。 三入承明:傅子立注:「應休璉《百一詩》:『問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廬。』」劉尚榮按:「詩見《文選·巻二十一·應休璉〈百一詩〉》。又,《漢書·巻六十四上·嚴注傳》『君厭承明之廬』句下注引張晏曰:『承明廬在石渠閣外。直宿所止曰「廬」。』」 四至九卿:傅子立注:「漢司馬安四至九卿,時人目爲巧宦。」劉尚榮按:「《史記·巻一百二十·汲黯傳》云:『黯姊子司馬安亦少與黯爲太子洗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傅注當本於此。」龍楡生箋:「《漢書·汲黯傳》:『黯姊子司馬安亦少與黯爲太子洗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儒林傳》:『長安許商善爲算,著《五行論暦》,四至九卿。』」 儒生: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書生」。 金張七葉:傅子立注:「金日(Mì)磾(Dī)、張安世七世爲侍中、常侍。左太沖詩:『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劉尚榮按:「《漢書·巻六十八·〈霍光金日磾(Mì Dī)列傳·贊〉》:『(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葉自武至平也内侍,何其盛也。』又《漢書·巻五十九·〈張湯傳·(湯來孫、安世玄孫、延壽曾孫、勃孫、臨子)張放傳〉》:『安世之子孫相繼,自宣元已來,爲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後,唯有金氏、張氏,親近貴寵,比於外戚。』傅注當本於此。左詩見《文選·巻二十一·左太沖〈詠史八首〉其二》。」紈綺貂纓:傅子立注:「綺襦紈綺,貴者之服。貂纓(沈鈔本作『貂嬋』,今從淸鈔本、珍重閣本並參本詞正文改),侍中、常侍之冠。江文通曰:『金貂服玄纓。』」劉尚榮按:「見《文選·巻三十一·江文通〈雜題詩三十首〉之王侍中》。」紈綺,《蘇長公二妙集》本作「珥金」。 汗馬:傅子立注:「漢公孫弘曰:『臣愚駑,無汗馬功勞。』」劉尚榮按:「語見《漢書·巻五十八·公孫弘傳》。」 獻賦:傅子立注:「司馬相如獻賦於漢武帝,帝以爲郎。」劉尚榮按:「事見《史記·巻一百十七·司馬相如傳》。」龍楡生箋:「《西京雜記》:『相如將獻賦,未知所爲。夢一黃衣翁謂之曰:「可爲《大人賦》。」遂作《大人賦》言神仙之事以獻之,賜錦四疋。』」 明經:傅子立注:「漢平當以明經爲博士。」劉尚榮按:「見《漢書·巻七十一·平當傳》,原脫『以』字,據《漢書》補。」龍楡生箋引《漢書·平當傳》:「平當字子思,祖父以訾百萬,自下邑徙平陵。當少爲大行治禮丞,功次補大鴻臚文學,察廉爲順陽長、栒邑令,以明經爲博士,公卿薦當論議通明,給事中。毎有災異,當輒傅經術,言得失。……子晏以明經歷位大司徒,封防鄕侯。漢興,唯韋平父子至宰相。」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鄭子眞、巖谷躬耕。」句:傅子立注:「《漢書·〈王貢傳·序〉》:『谷口有鄭子眞,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不服,非其食不食。成帝時,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眞,子眞遂不詘而終。君平卜筮於成都巿,以爲「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衆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而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閲數人,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遂以其業終。及楊雄著書稱此二人。其論曰:「谷口鄭子眞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劉尚榮按:「節引自《漢書·巻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序〉》,箇別字句與通行本稍異。」龍楡生箋引《漢書·巻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序〉》:「谷口有鄭子眞,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眞,子眞遂不詘而終。君平卜筮於成都巿,以爲『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衆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爲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閲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楊雄少時從遊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爲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杜陵李彊素善雄,久之爲益州牧,喜謂雄曰:『吾眞得嚴君平矣。』雄曰:『君備禮以待之,彼人可見而不可得詘也。』彊心以爲不然。及至蜀,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爲從事,乃歎曰:『楊子雲誠知人!』君平年九十餘,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及雄著書言當世士,稱此二人。其論曰:『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盍勢諸?名,卿可幾。曰:君子德名爲幾。梁齊楚趙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虖成其名!谷口鄭子眞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楚兩龔之絜,其清矣乎!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 寒灰炙手:傅子立注:「李太白詩:『寒灰重暖生陽春。』唐崔鉉,宣宗時爲宰相,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瓌、薛蒙,頗參議論。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瓌蒙。』帝聞之,題於扆。」劉尚榮按:「李句出《江夏贈韋南陵冰》,見《李太白詩集·巻十一》。崔事詳《新唐書·巻一百六十·〈崔元略傳·(子)崔鉉傳〉》,按,崔鉉在武宗時旣爲宰相,傅注誤記矣。」龍楡生箋引《新唐書·崔鉉傳》:「鉉,字臺碩,擢進士第,從李石荊南爲賓佐,入拜司勛員外郎、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武宗好蹴踘、角抵,鉉切諫,帝褒納之。會昌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鉉入朝,凡三歳至宰相,而石猶在江陵。澤潞平,兼戸部尚書。與李德裕不叶,罷爲陜虢觀察使。宣宗初,擢河中節度使,以御史大夫召,用會昌故官輔政,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博陵郡公。鉉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瓌、薛蒙,頗參議論。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瓌蒙。』帝聞之,題於扆。是時,魯爲刑部侍郎,鉉欲引以相,帝不許,用爲河南尹。它日,帝語鉉曰:『魯去矣,事由卿否?』鉉惶懼謝罪。久之,出爲淮南節度使,帝餞太液亭,賜詩寵之。因宣州軍亂,逐觀察使鄭薰,鉉出兵討擊,詔兼宣歙池觀察使。旣平,加檢校司空,罷兼使。居九年,條教一下無復改,民以順賴。咸通初,徙山南東道、荊南二鎭,封魏國公。龐勛叛,自桂管北還,所過剽略。鉉聞,大募兵屯江湘,邀賊歸路。賊懼,更逾嶺,自淮而北。朝廷壯其忠。卒官下。」又引《史記·巻一百〇八·韓長孺傳》:「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陽。……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卽溺之。』」再引杜子美《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絶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竺乾:傅子立注:「佛教本自西竺乾天。」劉尚榮按引梁釋僧祐撰《弘明集·巻一·正誣論》:「夫尹文子卽老子弟子也。老子卽佛弟子也。故其經云:『聞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卽涅槃),不始不終,永存緜緜。』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語,晉言『無爲』也。若佛不先老子,何得稱先生?』」 得無念,得無名:傅子立注:「釋氏以滅五慾,故『無念』;以存四諦,故『無名』。」劉尚榮按:「五慾者,色、聲、香、味、觸,見《智度論·十七》;一説財、色、名、飲食、睡眠,見《法華經·譬喩品》。四諦者,苦、集、滅、道,見《大般涅槃經·十二》。」

《行香子·三入承明》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西元一〇九四年)。上片抨擊了兩類人,一是漢代的司馬安,他一生四次官至九卿,人稱巧宦,二是漢代金、張二家七代世襲侍中、常侍高官。下片歌詠了漢代的兩位高人,一個是嚴君平終生以占卜爲生,一個是鄭子真躬耕於谷口巖下。

賞析

從詞題「寓意」來看,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況幷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還表現出一種自信、自豪,幷頗帶一點傲骨的韻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東坡一生至此已三次進人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宋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〇八六年)自登州太守以禮部郎中召回注京,遷中書舍人、任翰林學士知制浩兼侍讀;宋哲宗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在杭州太守任時,又被改翰林學士承旨召還,除兼侍讀;宋哲宗元祐七年(西元一〇九二年)八月,又以兵部尙書兼差充南郊鹵簿使自揚州召還,導駕景靈宮,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尙書。所以稱「三人承明」。至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八月,東坡方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以上四次入朝出朝的這些官職,皆屬「九卿」之位,故又可稱爲「四至九卿」。做了這麽大的官,又頻頻出人朝廷,試問「書生」(東坡自指),你有什麽屈辱之處?又有什麽榮耀和美名?眞是自問得有理,也自問得無愧。如今,東坡又忽被落兩「學士」職貶知英州,一切都落得乾乾凈凈,這究竟是爲了什麽?「金張七葉,紈綺貂纓。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東坡經過剖心自思,終於找到了箇中秘密:朝中那些「親近寵貴,比於外戚」的金、張之氏,他們能够世世代代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於他們會「篤敬寤主」、幹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自己呢?相較之下,卻是「拙於謀身,鋭於報國」,「賦性剛拙,議論不隨」,「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禍福得喪付與造物」;而自己在武事上又沒有什麽汗馬功勞、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那眞是活該如此,自作自受。這種自責自譴,如果説是自謙自卑,還不如説是東坡剛強正直、嫉惡怨憤的品性表現。 下片寫自己的退隱志向。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箇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眞那樣「宕谷躬耕」,即使有炙手可熱的權貴逼他出山,也決不屈從。詞末東坡倍發感慨:「寒灰炙手,人重人輕」,世間充滿了令人沮喪的貧富貴賤的罪惡差別,應該像《鶴嘆》寓言詩中的那隻孤傲仙鶴一樣:「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決然拋卻塵世,去做一箇「除竺乾學,得無念,得無名」的眞正自我解放、無所牽挂、心中空寂無塵的人。 全詞豪氣貫注,瘦硬雋拔,字鍛句諫,逆挽頓挫,對比鮮明,波瀾壯闊。前後呼應,結構嚴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承明:古代天子左右路寢稱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後,又指皇帝的近臣。
  •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職。
  • 金張七葉:指漢代金日磾(dī)和張安世家族,他們世代顯貴。
  • 紈綺貂纓:指穿著華麗的絲織品和帶著貂尾裝飾的帽子,形容富貴人家的子弟。
  • 汗馬事:指戰功。
  • 獻賦:古代文人曏皇帝進獻辤賦,以展示才華和謀求官職。
  • 明經:科擧考試的一種科目,考查對儒家經典的理解。
  • 蔔肆:賣蔔的店鋪。
  • 君平:嚴君平,漢時蜀人,在成都以蔔筮爲生。
  • 鄭子真:漢時隱士,隱居在穀口,耕於巖石之下。
  • 竺乾學:彿教的學說。

繙譯

我三次在朝堂擔任近臣,四次做到九卿的職位。試問儒生,這是恥辱還是榮耀呢?像金日磾和張安世那樣的世家,子孫七代顯貴,穿著紈絝錦衣,戴著貂尾纓飾。他們沒有立下戰功,也不曏皇帝進獻辤賦,也沒有精通儒家經典。

在成都有個賣蔔的店鋪,嚴君平在那裡寂寞地生活。鄭子真在山穀中親自耕種。人的地位和價值就像冷卻的灰燼,有時被人看重,有時被人輕眡。衹有去除彿教的學說,才能做到無所思唸,沒有名聲的牽累。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自己的仕途經歷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思考,表達了對功名利祿的看法。上闋中,囌軾提及自己的官場生涯,竝以“金張七葉”爲例,指出那些顯貴之家竝非憑借真正的功勣獲得地位,而是依靠家族的廕庇,諷刺了儅時社會的不公和官場的虛偽。

下闋通過描寫嚴君平和鄭子真的生活,表達了對隱士生活的曏往。他們遠離官場的紛擾,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後,囌軾認爲衹有擺脫彿教的學說,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擺脫名利的束縛。整首詞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囌軾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世俗名利的超脫態度。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