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士。

出自 陶淵明 的《 讀山海經(其十二)
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士。 念彼懷王世,當時數來止。 靑丘有奇鳥,自言獨見爾; 本爲迷者生,不以喩君子。
拼音

《山海經·南山經》載:匱山中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鷂鷹,卻長著像人手一樣的腳,它的聲音像痹一樣。這種鳥名叫鴸。它有這箇名字,是因爲它自己發出“朱”的叫聲。哪裏出現這種鳥,哪裏就有很多文士被放逐。 《山海經·南山經》又載:靑丘山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斑鳩,它的叫聲就像人呵斥似的,這種鳥名叫灌灌。人若佩戴它的羽毛,可以避邪防妖。 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以上文字時,想到了屈原和楚懷王。“本爲迷者生,不以喩君子!”他説,靑丘奇鳥原本就是爲迷惑者而生,不須用來曉喩明達的君子啊(或:爲什麽就不讓楚懷王明月入懷、明目達聰啊)!這實質是淵明在哀嘆懷王但見匱山鴸鳥、不見靑丘奇鳥的迷惑糊塗。淵明認爲,歷史上文士多厄運,這與君王迷惑、平庸有直接關係,從而希望君王們都能明月入懷,明目達聰,明察秋毫。然而,皇位世襲難保代代明君啊,這點淵明是沒認識到,還是避而不談,不得而知。 歷史證明,文士命運不應寄託於“人治”,而應寄望於“法治”! 在城邑裏見到狀如鷂鷹的鴸鳥,這箇國家就會有很多的文士被放逐。想起了那楚懷王時代,當時鴸鳥就多次來停畱止息。靑丘山有名叫灌灌的奇鳥,自言能見人所不能見而使人不迷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鴟鴸(chī zhū):鳥名。
  • 放士:被放逐的賢士。

翻譯

鴟鴸出現在城邑中,那個國家就會有被放逐的賢士。想到那楚懷王的時代,它曾多次飛來停留。青丘有一種奇特的鳥,自己說只被那被放逐的賢士看見;本來是爲迷惘的人出現的,不是用來曉諭君子的。

賞析

這首詩以奇特的想象和象徵,表達了對懷王朝政混亂、放逐賢士的感慨。鴟鴸的出現與放士被逐相聯繫,充滿了神祕色彩和寓意。詩中提到的青丘奇鳥只被「迷者」所見,暗示了混亂之世中唯有被逐者才能理解這種特殊的現象,同時也似乎在感慨君子不被理解。全詩情感深沉,寓意深刻,以獨特的象徵手法傳達出詩人對世道和人才際遇的思考與感懷。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