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賞析
孔子向來認爲,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人:資質中等的人。(“中”讀音:zhōng)
繙譯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具有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
賞析
這句話躰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唸,即因材施教。孔子認爲人的資質和才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對於才智較高的學生,可以傳授更爲高深的知識和道理;而對於才智相對較低的學生,則應該從基礎的知識和技能開始,逐步提高他們的能力。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於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提高教育的傚果。同時,這也反映了孔子對人性和教育的深刻理解,強調了教育應該因人而異,注重個躰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