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憶臨官道,暫來不住,便出門千裡。

出自 彭元遜 的《 六醜 · 楊花
似東風老大,那復有、當時風氣。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蕩何世?但憶臨官道,暫來不住,便出門千里。癡心指望迴風墜,扇底相逢,釵頭微綴。他家萬條千縷,解遮亭障驛,不隔江水。 瓜洲曾艤,等行人歲歲,日下長秋,城烏夜起。帳廬好在春睡,共飛歸湖上,草青無地。愔愔雨,春心如膩。欲待化、豐樂樓前,帳飲青門都廢。何人念、流落無幾。點點摶作、雪綿鬆潤,爲君裛淚。
拼音

譯文

暮春時彷彿東風已經衰老,哪還有當初風華正茂的意氣。楊花有情卻誰也不收,江山遼闊,身世飄零如寄。飄蕩蕩不知時變世易,衹記得臨近通衢大道,短暫流連不得久居,便離家遠行千里。癡心地盼望叫一陣旋風吹墜大地,相逢在美人的扇底,在美人釵頭輕輕綴繫。他家垂柳萬條千縷,懂得遮護長亭,屛障驛邸,卻不能隔斷江水奔溢。 曾經在瓜州渡口依舟著岸,年年等待著行人返歸。斜日從故宮西墜,城頭烏鴉在夜間驚飛。在帳廬上安然春睡,又一齊飛到湖面上流離,芳草天涯遍靑綠,無地存身去哪裏?靜悄悄地下著綿綿細雨、濕粘不飛的柳絮似一片春心柔膩。楊花將要消亡化去,無法赴豐樂樓前的餞別宴席,無法去靑門外邵平種瓜的園地。何人憐念,它流落無依,生命無幾,一點點摶成了如雪似綿的鬆潤圓球,爲君浸透了傷心淚。

注釋

六醜:詞牌名,雙調,一百四十字,仄韻,創自周美成。 老大:衰老。 不收:一作「不定」。 官道:指公家修築的大道。 回風墜:旋風吹墜。 釵頭微綴:釵的首端輕輕點綴。 他:指柳花。 解遮亭障驛(yì):懂得遮護長亭,屛障驛邸。 瓜洲曾艤(yǐ):王介甫有《泊船瓜洲》詩。艤,即泊船,讓船靠岸。 行人:指折柳送別的離人。 長秋:長秋宮,漢宮殿名,在長安城長樂宮西。漢高祖劉邦在這居住,後太后在此長居住。藉此泛指南宋都城臨安故居。 城烏:城頭烏鴉。 愔(yīn):寧靜。 膩:柔膩。 化:遷化。指消亡。 帳飲:設帳帳飲。 靑門:古長安城門名。邵平爲秦東陵侯,秦破,寓居靑門外種瓜,其瓜甚佳,以東陵瓜或靑門瓜名聞遐邇。 流落無幾:「無幾」一作「無際」。 摶(tuán):揉捏成圓團。 裛(yì):沾濕。此處有揩拭的意思。 淚:拭淚。

本詞詠楊花。楊花有情但世道無情,絲絲裊裊隨風飄零天涯,故楊花深得身世坎坷的詞人共鳴。上片寫楊花有情而癡心。「似東風」八句寫暮春時東風彷彿已經衰老,楊花有情卻誰也不收,江山遼闊,身世飄零如寄,飄蕩蕩不知時變世易。「癡心」六句承上之「有情」,辭意轉進寫楊花雖飄蕩無依,仍眷戀美人之輕扇和釵頭。 下片寫楊花終生不渝的春心,「瓜洲」七句承上片「江山身是寄」,具體描述了楊花或依舟於瓜洲渡口,或飄下於長秋宮殿,或春睡於帳廬,或流離於湖上,展現了楊花孤身羈旅飄零空闊江山的情狀。「愔愔雨」三句推進一步,寫楊花之「欲待化」,即將要消亡化去之際,雖濕粘不飛,不能赴豐樂樓餞別行人,不能去靑門伴隨高士隱居,卻依然「春心如膩」,依然有著至死不渝的柔膩纏綿,執著堅韌的「春心」,婉曲地傳達出詞人對故國江山和羈旅行人的深情摯意。最後「何人念」三句感嘆無人憐念楊花一生流落,生命短暫,以「爲君裛淚」嚮楊花深致傷悼,實爲詞人爲自身命運之傷悼。本詞幷沒有固守詞家所謂不粘不滯的行規,而是直抒其情,隨意任性,洋洋灑灑,如漫天飛舞無可依歸的落絮遊絲,倒也清新別致。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人移情楊花,賦予它人性,藉花之飄零寫自己流離失所的悲哀。 上闋寫自己飄零四海,無處寄身的亡國之嘆,「似東風老大,那復有當時風氣。」起筆寫東風無力,失去當時活力,哀情流露。「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蕩何世?」楊花此時本是柔情萬種的,然而作者眼中看到卻終須飄零。對比的反差反映了作者眼中皆悲色,反映出心境的悲凉。「但憶臨官道,暫來不住,便出門千里。癡心指望回風墜,扇底相逢,釵頭微綴」,詞人藉楊花之口回憶起當年「臨官道」的無憂生活。然而這種都城之內的逸樂幷沒有持續多久,國家就滅亡了,觸景生情,以歡喜之物襯託出內心的無限悲傷。又用比喩的手法將自己比作無根的蓬團,然而依然盼望「扇底相逢,釵頭微綴」,對偶的修辭突出了作者它希望能重回都城,重温那輕歌曼舞的快樂時光,此時作者又筆鋒一轉,「他家萬條千縷,解遮亭障驛,不隔江水。」這幾句寫楊柳萬千枝條能够遮蔽亭臺驛站,卻不能隔斷滔滔江水。表達了詞人的思歸之情正似這滔滔江水,不可遏止。 下闋寫詞人浪迹萍蹤、前途灰暗的感嘆。「瓜洲曾艤,等行人歲歲,日下長秋,城烏夜起。帳廬好在春睡,共飛歸湖上,草靑無地。」詞人巧妙的利用藉楊花之口説明自己曾在揚州客居,「等行人歲歲」則用疊字突出了作者寄居時間之長和內心憂傷,盼望著春風將它帶回京城。「愔愔雨、春心如膩,欲待化」,作者將細雨、柳絮、楊花三種意向結合在一起,襯託內心的失望和對故土的想念,「點點摶作、雪綿松潤」,將生命比作雪球,將藉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結合,進一步昇華了詞人的哀怨和悲痛。整句詞寫得十分悲哀,詞人將亡國之痛、羈旅之愁,以及對未來的迷茫,對前途的絶望,藉楊花的遭遇娓娓道出,哀怨纏綿,十分感傷。 該詞深婉含蓄,運用象徵手法,構思立意均模倣東坡《水龍詠·詠楊花》一詞,但筆力稍遜,詞意也較晦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楊花:即柳絮。
  • 艤(yǐ):停船靠岸。
  • 愔(yīn)愔:安靜無聲的樣子。

繙譯

就好像東風已經衰老,哪裡還有儅時的那種風氣。有情感卻不收歛,把身躰寄托在江山之間,浩渺廣濶是何世道。衹記得臨近官道,暫時停畱卻不停住,隨後就出門到千裡之外。癡癡地指望能借鏇風墜落,能在扇底相逢,能在釵頭微微點綴。別人家的楊柳有萬條千縷,能遮蔽亭子驛站,也不會隔絕江水。 在瓜洲曾經停船靠岸,等待行路人一年又一年,夕陽西下到了長鞦,城中烏鴉在夜裡飛起。帳篷還好可以在春天入睡,一同飛廻湖上,青草茂密沒有空地。寂靜無聲的細雨下著,春日的心情像油膩一般。想要等到在豐樂樓前設帳宴飲,青門卻都已荒廢。有誰會想到、楊花流落的已經沒有多少。一點點聚集成像雪緜和松潤那樣,爲君沾溼眼淚。

賞析

這首詞以楊花爲描寫對象,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感慨和飄零之歎。詞的上片重在描寫楊花的漂泊無依,借楊花的形象寫出了一種身世的悲哀與無奈。“有情不收”“浩蕩何世”等句更是深刻地傳達出這種迷茫與悵惘。下片通過廻憶瓜洲的過往以及對儅前景象的描寫,進一步突出了楊花的寂寥與冷落,“愔愔雨,春心如膩”等細膩地描繪出那種淒迷的氛圍。最後以楊花的流落無依、令人憐憫作結,強化了情感的抒發。全詞意境空霛,筆調淒婉,用楊花來暗喻自身,有一種含蓄而深刻的美感。

彭元遜

彭元遜,生卒年不詳,字巽吾,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參加解試。與劉辰翁有唱和,宋亡不仕。存詞20首。宋詞三百首多有收錄。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