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乎?

出自 韓愈 的《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爲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爲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拼音

譯文

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董先生來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連續多年不被主考官賞識,空有學識才幹,憂鬱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說起來像您這樣不走運的,如果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珍惜的,更何況燕趙之士出於他們的本性呢!可我曾聽說風氣隨着教化而改變,我怎麼能知道那裏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麼不同呢?姑且憑您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請替我憑弔望諸君的墓,並且留心觀察一下當地的集市,還有過去(像高漸離一類)屠狗的人嗎?替我向他們致意:“當今聖上英明,趕快出來做官爲國效力吧。”

注釋

董邵南,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河北,指黃河以北的燕趙地區。 燕、趙:借指的河北一帶。 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多指有抱負而不得施展的人。 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 舉:考中的意思。 有司:這裏是指禮部主管考試的官。 利器:銳利的武器,這裏比喻傑出的才能。 鬱郁適茲土:憂鬱地到那個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趙地區謀職。適,到……去。茲土:指燕趙之地,當時受地方割據勢力統治。茲,這。 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賞識和重用。 乎:語氣詞,啊。 夫以子之不遇時:像你這樣不走運的人。 慕義強(qiǎng)仁者: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 矧(shěn):何況。 出乎其性:(仰慕正義)來自他們的本性。 風俗與化移易:風俗隨着教化而改變。與,跟隨;易,改變。 吾惡(wū)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我怎麼能知道那裏的風氣跟古時說得有什麼不同呢?惡,怎麼。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憑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測驗、判斷。 勉:勉勵、鼓勵,努力做的意思。 乎:語氣詞,可解釋爲“啊”。 感:感想,覺出。 望諸君:即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後因政治失意,離燕至趙,趙封他爲望諸君。望諸,古澤名,在河南東北部,又稱“孟諸”。 於:介詞,在。 屠狗者:凡指高漸離一類埋沒在草野的志士。高漸離,荊軻的朋友,他的職業是屠狗。荊軻死後,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敗後被殺。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國時燕國有以屠狗爲業的義士,這裏泛指隱於市廛暫不得志的俠義之士。 謝:告訴。 天子:皇帝,唐憲宗李純。 出而仕:出來做官。

唐憲宗元和年間,安徽壽縣的董邵南到長安應進士舉,屢試不第,準備投靠河北的藩鎮。韓愈一直主張全國“大一統”,反對地方分裂主義。董與韓交誼甚厚,知董“懷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這對韓來講,是一種“從賊”;可董又“不得志於有司”,也正由於此,韓提筆寫下了這篇贈序。序文中對董少南懷才不遇深表同情,而又不贊成他投之藩鎮,所以序中隱含有規勸之意。該作品通過對於朋友考不取進士到河北去做官,作序相送。

賞析

文章一上來就先讚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敘述董生“懷抱利器”而“不得志於有關部門”,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這很有點爲董生預賀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遊河北。首段先說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筆。在讚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後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麼引人注目。“古稱”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現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後文用一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實,現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爲了襯“今”,爲下文寫“今”蓄勢。 第二段指出古今風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當時的藩鎮爲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傑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的重用。果如此,這也證明了“現在”的燕趙“不同於古人所說”,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含蓄感慨說:董先生要努力啊。這裏應當是“好自爲的”研究,鼓勵他們不可以“從賊”的。 第三段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請替我憑弔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係。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爲我弔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係。還進一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託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之舉所抱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讚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於“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狀,終於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對於董生的“鬱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辭深婉,意在言外,雖僅百餘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雖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爲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於筆墨之外。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