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誇薦。

出自 無名氏 的《 中呂朝天子志感
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誇薦。老天只恁忒心偏,賢和愚無分辨。 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聰明越運蹇。志高如魯連,德高如閔蹇,依本分只落的人輕賤。 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濁,好和歹沒條道。善的人欺,貧的人笑,讀書人都累倒。立身則小學,修身則大學,智和能都不及鴨靑鈔。
拼音

注釋

誇薦:誇獎、擡舉。 只恁忒(tè)心偏:竟是如此的偏心。恁:如此。忒:太、特。 志高如魯連:志行高潔像戰國時的魯仲連。魯連:戰國時齊國高士,即魯仲連。 德過如閔騫:德行超過了春秋時的閔子騫。閔騫:名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 誇俏:誇說他好。 好和歹沒條道:好或歹沒有什麼依據。 立身則小學:卓然自立成人,要先學“小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大學:古代十五歲入大學,學經術。 智和能都不及鴨青鈔:有智和有能都跟不上有錢鈔。鴨青鈔:元代的一種紙幣,因顏色呈鴨蛋青色,故名。

這兩首曲子題爲志感,實是元代知識分子對黑暗社會的強烈怨刺。第一首,鋒芒直指元代政治制度。“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的倒有人誇薦”爲全文主旨。第二首,抨擊元代社會道德淪喪的現實。

賞析

這兩首曲子題爲志感,實是元代知識分子對黑暗社會的強烈怨刺。 第一首,鋒芒直指元代政治制度。「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的倒有人夸薦」爲全文主旨。 第二首,抨擊元代社會道德淪喪的現實。「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返觀全篇所寫,兩種人,兩種命運,形成了鮮明、尖鋭的對照。讀這樣的作品,不可能不引起讀者的反思。諷刺的依據是正義感。作者對不讀書有權、不讀書最高、依本分衹落的人輕賤、智和能不及鴨靑鈔的醜惡現實,實抱有無比的輕蔑,暗含莫大的嘲弄。這是直面黑暗的眞正諷刺。作者的態度,不是遁世,而是憤世。他的精神所本,仍是當時已被踐踏了的文化傳統。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如果沒有這一種基於自己信仰的正義感,也就不會産生震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nèn):如此,這樣。
  • (tuī):太,過於。
  • 運蹇(jiǎn):命運不佳。
  • 魯連:即魯仲連,戰國時期齊國的高士,以智謀和辯才著稱。
  • 閔蹇:即閔子騫,春鞦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稱。

繙譯

不讀書的人卻擁有權力,不識字的人卻擁有財富,不明白事理的人反而有人誇贊推薦。老天爺如此偏心,不分辨賢愚。

這使得英雄受挫,善良的人被消磨,越是聰明的人命運越是不佳。志曏高遠如魯仲連,品德高尚如閔子騫,卻因爲堅守本分而被人輕眡。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揭示了社會不公和道德淪喪的現象。通過對比“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與“越聰明越運蹇”,詩人表達了對儅時社會價值觀顛倒的強烈不滿。詩中提到的魯仲連和閔子騫,代表了智者和德者的典範,他們的遭遇反映了社會對真正價值的忽眡。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激烈,是對社會現實的尖銳批判。

無名氏

元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4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