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

出自 喬吉 的《 折桂令 · 客窗清明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簷牙。
拼音

譯文

緊窄的窗戶,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説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嚮很遠很遠。 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髮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忽然間,我發現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簷。

注釋

窄索:緊窄。 甚:甚是、正是。 簷牙:檐角上翹起的部位。

《折桂令·客窗清明》元曲作家喬吉晚年所寫。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説客愁纔是眞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已顯現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 喬吉卒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二月,生年已不可考。但曹寅本《錄鬼簿》説他「江湖間四十年,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他在《錄麽遍·自述》中也有「批風抹月四十年」之語,則享年至少在六十歲以上。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他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遊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於詩人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時屆暮春,經過風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欞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著用「甚情緒燈前」的一箇「甚」字,領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箇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然沒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懷、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況,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行槪括:「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説明自己白髮因愁而生,表現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説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將視綫移嚮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檐相齊,充滿著春來柳發的一片生機,給這家人家帶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襯出遊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嚮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窄索(zhǎi suǒ):狹小。
  • 簾櫳(lián lóng):窗戶上的簾子和窗牖。
  • (fà):同「發」。

翻譯

風風雨雨中梨花開放,狹小的窗戶上掛着簾子,小巧的窗紗精緻美觀。在燈前是何種情緒呢?客居他鄉之人在枕邊滿懷心事,思緒飄向遠方。三千丈的清愁使雙鬢變白,五十年的繁華如春夢般消逝。忽然看見別人家,楊柳在煙霧中搖曳,依依扶上屋檐。

賞析

這首曲以清明時節的風雨梨花爲背景,描繪了一位客居他鄉者的孤獨與憂愁。開篇通過描寫風雨中的梨花和狹小的窗景,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氛圍。接着,作者通過「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表達了客居者的愁苦心情和對遠方的思念。「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則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人生的愁苦和世事的虛幻。最後,作者以看到別人家楊柳分煙的情景作結,進一步烘托出自己的孤獨和對美好時光的懷念。整首曲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將客居者的憂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喬吉

喬吉

喬吉,元代雜劇家、散曲作家。一稱喬吉甫,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的雜劇作品,見於《元曲選》、《古名家雜劇》、《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據《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200餘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詞》1卷,李開先輯《喬夢符小令》1卷,及任訥《散曲叢刊》本《夢符散曲》。 ► 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