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臯木葉下,原隰菊花黃。

亭皋木葉下,原隰菊花黃。憑高滿眼秋意,時節近重陽。追想彭門往歲,千騎雲屯平野,高宴古球場。弔古論興廢,看劍引杯長。 感流年,思往事,重淒涼。當時坐間英俊,強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鬢,漂泊水雲鄉。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觴。
拼音

譯文

《水調歌頭·亭皋木葉下》是一首撫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寫景入詞,映入作者眼簾的是亭邊的樹木。樹葉凋零,飄落地上,野外低溼處的菊花也已盛開。登高臨遠,秋意已濃,原來是重陽節就要到了。先點明時間、地點。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憶之中,他想起了彭門往事。那時自己才三十七歲,正值盛年、英姿颯爽、豪情滿懷,帶領着一支精壯的部隊,馳騁於戰場。閒暇時光,將士們在古球場歡宴,撫劍豪飲,議論古今興亡。這幾句話描寫了從前戎馬生活的一個消閒場面,用杜甫原句“看劍引杯長”入詞,把他們滿腔熱血,憂心國事,希圖建功立業的種種情緒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啓下,從上片的慷慨激昂轉入下片的蕭瑟淒涼。當時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壯志、抗金的決心和願望,早已被現實消磨殆盡,只落得兩鬢如霜,飄泊在江南水鄉。一腔悲憤,無處可消,只有借酒澆愁。 《水調歌頭·亭皋木葉下》上下片情緒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憤慨悲涼,在雄健俊爽之中蘊含着深沉的抑鬱。

注釋

皋:水邊高地。 隰:低下的溼地。 彭門往歲:彭門,指彭城。爲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領過一支部隊北上援助燕山,與遼兵戰鬥,第二年方回。 看劍引杯長:用杜甫《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原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亭臯:水邊的平地。臯(gāo)。
  • 原隰:廣平低溼之地。隰(xí)。
  • 彭門:徐州的古稱。

繙譯

在水邊的平地上樹葉飄落,廣平低溼之地的菊花已泛黃。憑高遠望滿眼都是鞦天的景致,時節已臨近重陽節。追想在彭門過去的嵗月,成千的騎兵如雲般聚集在平野,在古球場擧行盛大的宴會。憑吊古跡談論興盛與衰亡,看著劍飲酒興漸長。 感慨如水流逝的年華,思索過去的事情,又增添了許多淒涼之感。儅時在座的傑出人物,大半都已經去世。慨歎懷唸平生的豪放,自嘲如今已兩鬢如霜,漂泊在水雲相間的地方。罷了罷了那功名的志曏,這心意就交付給酒盃吧。

賞析

這首詞上闋主要通過描繪鞦日景象和廻憶過去的盛況,營造出一種恢弘而略帶滄桑的氛圍。下闋則轉爲對時光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躰現出深深的淒涼與無奈。作者從自然景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通過對比過去的豪邁與如今的落寞,更凸顯出時光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整躰情感深沉而複襍,展示了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蔡伸

蔡伸,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蔡襄孫。政和五年(1115)進士。宣和年間,出知濰州北海縣、通判徐州。趙構以康王開大元帥幕府,伸間道謁軍門,留置幕府。南渡後,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檜當國,以趙鼎黨被罷,主管台州崇道觀。紹興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後爲浙東安撫司參謀官,提舉崇道觀。紹興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傳。伸少有文名,擅書法,得祖襄筆意。工詞,與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屬,屢有酬贈。有《友古居士詞》一卷。存詞175首。 ► 17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