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拼音

譯文

孟子說:“治理好田地,減輕稅收,就可以使百姓富裕。按照時令安排飲食,按照禮的規定去消費,財物就會用之不竭。百姓沒有水和火便無法生存,黃昏夜晚敲開別人家的門要水、火,沒有不給的,因爲水、火極其充足。聖人治理天下,應使糧食如同水、火那樣多。糧食如果像水、火那樣充足,百姓哪裏會不講仁愛呢?”

注釋

易:治理。田疇:田地。 食之以時:按時節食用。

賞析

本章可視作孟子的仁政理想圖:讓人民生活富足,天下歸仁。與孔子的“先富後教”,以及孟子自己的“有恆產者有恆心”的思想是相通的。 “教民節儉,則財用足也。” “水火,民之所急,宜其愛之而反不愛者,多故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