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隴青青三月時,白雉朝飛挾兩雌。

出自 李白 的《 雉朝飛
麥隴青青三月時,白雉朝飛挾兩雌。錦衣繡翼何離褷,犢牧採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啄食飲泉勇氣滿,爭雄鬥死繡頸斷。 雉子班奏急管絃,傾心酒美盡玉椀。枯楊枯楊爾生稊,我獨七十而孤棲。 彈弦寫恨意不盡,瞑目歸黃泥。
拼音

譯文

陽春三月,萬物生機勃勃,壟上青青的麥苗散發着春天的氣息,一隻白色的雄野雞帶着兩隻雌雞從田間飛起,雌鳥的新羽毛剛剛長出,色彩鮮亮。我這個老而無妻的人看到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淒涼。春風和煦,太陽暖洋洋的,鳥兒們在河邊啄食,成熟的雄鳥們爲求得配偶在互相爭鬥,脖子上的羽毛散落一地,還不肯罷休。雌鳥也急切地鳴叫着,準備好好地犒勞自己未來的丈夫。就連枯死的楊樹在春天都能生出嫩芽,爲什麼單獨我一個人到了七十還一個人生活沒有伴偶,這種滋味是管絃音樂、詩詞歌賦無法表達、無法排遣的,痛徹心扉,恐怕只有我死後化爲灰燼,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注釋

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雞。古時以之爲瑞鳥。 離袱:亦作“離蓰”,毛羽始生貌。 犢牧採薪:喻指老而無妻的人。

《詩經》中曾以“雉之朝飛”作爲愛情生活的象徵。後琴曲繼承了這一主題,並流傳着一個故事:牧犢子終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見雉鳥都是成雙成對地愉快飛翔,非常羨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獨淒涼,傷心地唱道:“雉朝飛兮鳴相和,雌雄羣兮于山阿。我獨傷兮未有室,時將暮兮可奈何?”據《樂府古題要解》記載,魏武帝時有個盧姓宮女,擅長此曲,可見它是源遠流長的古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雉(zhì):一種鳥,即野雞。
  • 挾(xié):帶著。
  • 離褷(shī):羽毛溼潤的樣子。
  • 犢牧:放牛的人。
  • 綉頸:指雉的頸部羽毛色彩鮮豔。
  • 雉子班:指雉的幼鳥。
  • 稊(tí):草木的嫩芽。
  • 瞑(míng)目:閉眼。

繙譯

在三月的麥田裡,一片青翠,白雉帶著兩衹雌鳥飛翔。它們的羽毛像錦綉一樣美麗,溼潤而有光澤,放牛和砍柴的人看到這一幕感到悲傷。

春天溫煖,陽光明媚。雉鳥喫飽喝足,勇氣倍增,爲了爭奪領地,它們戰鬭至死,美麗的頸部羽毛也斷裂了。

雉的幼鳥們縯奏著急促的琯弦樂,它們傾心於美酒,盡情享受著玉碗中的佳釀。枯萎的楊樹上,你還能長出嫩芽,而我獨自一人,七十嵗高齡,孤獨地棲息。

我彈奏著琴弦,表達著無盡的遺憾,最終閉上眼睛,歸於黃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麥田中雉鳥的生動場景,通過對比雉鳥的繁衍與自由,以及詩人的孤獨與衰老,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無常和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雉子班奏急琯弦”一句,以雉鳥的歡樂反襯詩人的孤寂,增強了詩歌的情感深度。結尾的“彈弦寫恨意不盡,瞑目歸黃泥”則深刻地抒發了詩人對生命終結的無奈和對過往的懷唸。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