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在南郊的園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風中,時時聽到馬的嘶鳴。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樣大小,細嫩的柳葉,像眉毛一般秀靈。春日漸長,蝴蝶飛得多麼輕盈。
花上露珠晶瑩,春草茂密如煙,這戶人家已放下窗簾。她蕩罷鞦韆格外疲倦,輕解羅衣牀上眠,伴她的只有樑上雙燕。
注釋
踏青:春日郊遊。唐宋踏青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八者.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者。後世多以清明出遊爲踏青。
風和:春風暖和。
馬嘶:指遊人車馬的聲音。嘶,叫。
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結得像豆子那麼大,柳葉長得像美人的眉毛。後世多以此句描繪明媚的春日風景。
日長:過了春分的節令,白天漸漸長了。這裏還有整個白天的意思。
草煙:形容春草稠密。
簾幕:簾子和帷幕。
慵(yōng)困:睏倦。
羅衣:香羅衫。
畫堂:彩畫裝飾的堂屋。
序
此詞描寫的是一位女子於仲春時節踏青時的見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相思之情。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主要寫春日郊外的秀麗景色和女子的見聞;下片由寫景轉入抒情,抒發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全詞清秀典雅,迤邐飄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迴環委婉,是詞人的作品中極爲典型的一首小詞。
賞析
這首詞表現的是思婦懷人的情緒,內心情感的流露十分含蓄。通篇沒有直說思念的地方,也沒有直呈愁怨的言語;但春光大好,遊園不能令“她”情意歡暢,園中盪鞦韆也不聞盈盈笑語,一切只是默默,終而無言無緒欲擁衾獨眠。說明女主人公並不是因春光和悅、暖風燻人而嬌慵易倦。而是“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上片寫女子游南園所聞所見。所選擇加以表現的聲音、景物都有極豐富的含義。“春半踏青時”,仲春時節,花繁豔、草豐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時候,人們會在此時結伴踏青。這裏突出兩種意味:一是大好春光欲與所思之人分享而不能;二是此際雖是春之繁盛之時,但同時也是將衰之日。好景易逝、時光空流,好不容易歷盡淒涼秋意、冰封冬雪,迎來春光,卻仍是盼不回遠人。“青梅如豆柳如眉”,梅子結於枝頭清晰可見,柳葉也已非“陌頭柳色”之鵝黃新綠,而是已長如女子修修黛眉。這仍是以外物的變化,暗示時光的流逝,嘆怨遠人“可憐春半不還家”。“風和”句,寫聽覺感受。春天不僅景繁麗,音亦繁鬧無比:鶯嗔燕吒、歡聲笑語、笙歌管絃等等,可寫之聲極多,但女主人公耳際只徘徊着風聲與馬鳴。其實女主人公充耳不聞春之“樂”音,在於她內心愁悶:想當日作別之時,“他”如何不是身跨駿馬、揚鞭遠去;如今別人家的遊子勒馬而歸,自己卻獨獨等不回“他”。因此寫馬聲亦是寫愁思。末句“日長”正是“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之意,無伴、失伴倍覺時光難熬。而蝶又雙飛,追繞花叢之間,愈發惹動相思之情。這幾句無一處寫情,但又無一處不含情。
下片,寫女子獨在園中已許久,暮色來臨,露上嬌花,凝珠如淚,草鎖輕煙,春氣低迷。望鄰家重帷深下,知天時已晚,不禁長嘆。鞦韆蕩罷,困懶無聊。癡坐無緒,返至屋中。點燈亦是獨坐,且不堪憶共剪燭花之情,不如向夢中去,或可忘卻,或可一見。總之女主人公此時已是心力交瘁,不願再思再想。然而無意擡頭,卻見“雙燕”棲於畫棟之上。真燕還是畫燕並無關礙,關鍵是在古人心中“燕”向來少有獨飛之時,“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雙燕雙飛繞畫樑,羅帷翠被鬱金香”“雙燕”實喻夫婦和諧相伴,則此時見“雙燕”,少婦只能痛斷肝腸。
這首詞深於言情,善於寫景,情蘊景中,以景結情。讀後頗有低迴欲絕,餘音嫋嫋之致,代表了歐詞和婉、深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