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纔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拼音
譯文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麼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繫住明月在天上高懸?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
據說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祕無處尋探,只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爲什麼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潛?假如說這一切都很平安,爲什麼圓月會漸漸變得鉤一樣彎?
注釋
木蘭花慢:《木蘭花》原爲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録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爲準。五十五字,前後闋各三仄韻,不同部換叶。《尊前集》所録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幷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闋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後闋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爲平仄韻互換格,每闋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偸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衹兩闋幷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複演爲《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闋五平韻,後闋七平韻。玆陳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天問》:《楚辭》篇名。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纔見,光影東頭?」句:淸·王國維《人間詞話·四七》引此六句,謂「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晉·張華《勵志》詩:「大儀斡運,天迴地遊。」《文選》注引《河圖》曰:「地常動移而人不知,譬如閑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可知稼軒前已有人有此認識。光影,四印齋本作「光景」。
姮娥:四卷本丙集作「嫦娥」。
「謂經」:四卷本丙集作「謂洋」。
經海底:唐·盧仝《月蝕》詩:「爛銀盤從海底出,出來照我草屋東。」
玉殿瓊樓:東晉·王嘉《拾遺記》:「翟乾祐於江岸玩月,或問此中何有?翟曰:『可隨我觀之。』俄而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
蝦蟆、玉兔:東漢·張衡《靈憲》:「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其妻姮娥竊之以奔月。……姮娥遂託身于月,是爲蟾蠩(zhū)。」《説文解字》:「蟾蜍,蝦蟆也。」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擣藥。」
序
《木蘭花慢》詞爲南宋詞人辛稼軒仿屈原《天問》體所作的一首詠月詞,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爲千古絶唱。
賞析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稼軒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一問到底的僅有辛稼軒此作。同時,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弔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說,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象,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裏月落時,那裏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稼軒,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祕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爲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定格,「換頭」不變,上下一氣渾融,打破詞要溫婉的傳統,以詩爲詞,以文爲詞,將詩和散文句法,融入詞中,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就月的去、來、系、留展開想象思考。下闋就月經海底,生出疑問和憂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辛稼軒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辛稼軒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全詞即景發問,中間穿插神話傳說.最後以景收束,放的開,收得攏,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汗漫:廣大,漫無邊際。(「汗」讀音:hàn)
- 姮娥:即嫦娥。(「姮」讀音:héng)
翻譯
今晚的月亮真是令人憐憫,它要去往何處,悠悠而去呢?是不是在別的地方存在着人間,在那裏,月亮纔剛剛從東方升起,光芒和影子在那邊出現呢?還是在天外,廣闊無邊的宇宙中。只看到浩浩長風送來了中秋佳節。月亮如飛鏡般無根,是誰將它繫住?嫦娥一直未嫁,又是誰將她留住? 據說月亮經過海底,可是無從查問,讓人恍惚憂愁。擔心那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撞破那月中的玉殿瓊樓。蛤蟆本來就能夠在水中嬉戲,可玉兔爲什麼也能在水中沉浮呢?如果說月宮中的一切都安然無恙,那爲什麼月亮又漸漸變成彎鉤般的模樣呢?
賞析
這首詞圍繞着中秋之月展開了一系列奇妙的想象和疑問。上闋中,辛棄疾對月亮的去向和那邊的人間進行了推測,表達了他對宇宙的好奇和思考。接着對月亮的無根和嫦娥的未嫁提出疑問,增添了神祕的氛圍。下闋則從傳說中月亮經過海底的說法出發,擔憂長鯨會破壞月中的宮殿,對月中蛤蟆和玉兔的情況產生疑問,並最終對月亮漸漸如鉤的現象感到困惑。整首詞富有想象力,通過對月亮的種種疑問,反映出詞人對自然現象的深入思考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時也透露出一種淡淡的憂愁和對人生的感慨。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