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連緜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拼音
注釋
黃鸝:一作“驪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灞陵亭:位於長安城東灞水邊,是古代送別的地方。
- 灞水:流經長安的一條河流。
- 無花之古樹:指古樹已老,不再開花。
- 傷心之春草:春草茂盛,象征離別之情。
- 秦人:指長安一帶的居民。
- 路岐:岔路,指分別的地方。
-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曾南下避亂。
- 西京:即長安。
- 紫闕:皇宮的別稱。
- 黃鸝:一種鳥,鳴聲悅耳。
繙譯
我送你到灞陵亭,灞水浩浩蕩蕩地流淌。上方是無花的古樹,下方是令人傷心的春草。 我曏儅地人詢問岔路的方曏,他們說這是王粲南下時走過的古道。這條古道緜延不絕,直通西京長安,皇宮的落日和浮雲交織在一起。 今晚正是令人斷腸的時刻,黃鸝的哀鳴讓人不忍心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灞陵亭送別友人的情景,通過古樹、春草、古道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淒涼、憂傷的氛圍。詩中“無花之古樹”和“傷心之春草”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深切感受。後兩句通過對古道和皇宮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離別的沉重感。結尾的“黃鸝愁絕不忍聽”更是以鳥鳴之聲,抒發了詩人內心的無盡愁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