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夕陽越過了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
月照松林更覺夜晚清涼,風聲泉聲共鳴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盡,煙靄中鳥兒剛歸巢安息。
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撫琴站在山路等你。
注釋
業師:業禪師的簡稱,法名業的僧人。一作「來公」。
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
期:一作「待」。
丁大:作者友人。名鳳,排行老大,故稱丁大,有才華而不得志。
度:過、落。
壑:山谷。
倏(shū):忽然。
滿清聽:滿耳都是清脆的響聲。
樵人:砍柴的人。
煙鳥:霧靄中的歸鳥。
之子:這個人。之,此。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宿來:一作「未來」。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攜琴」。
序
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徑之上等待友人的到來,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棲定;後兩句寫期待故人來宿而未至,於是抱琴等待。全詩不僅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令特徵,而且融合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靜,語言委婉含蓄。
賞析
此詩寫詩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來而友人仍不至時的情景。詩人揮灑自如,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將暮色之時山中景色勾勒得極具特色,並寓情於景。全詩詩中有畫,盛富美感,蘊藉深微,挹之不盡。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帶黃昏時美麗的自然景色。詩人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羣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隨着景緻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於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作者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特徵,而且融統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別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後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彰顯了詩人不焦慮不抱怨的儒雅風度,也從側面表露出了詩人閒適的心境和對友人的信任。「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因爲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羣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來,前六句是寫景,只有結尾兩句寫候友。其實不然,詩從一開始就在寫候友,不過詩人暗藏在景物中,沒有露面罷了。前六句看起來是無人之境,實際上是有人之境。「羣壑倏已暝」是詩人看到的,「松月生夜涼」是詩人感到的,「風泉滿清聽」是詩人的感覺,「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也是詩人看到的。這些詩句表明詩人候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待讀到「孤琴候蘿徑」,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與撫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驀地活起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全詩色彩不斷變幻,景物描寫十分清幽,語言含蓄委婉卻不失韻味。「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是此詩名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業師:法名業的僧人。
- 倏(shū):忽然。
- 之子:這個人。
翻譯
夕陽已經翻過西嶺,羣山間忽然就已昏暗。明月在鬆間升起,夜晚有了涼意,風中泉水聲充滿耳際。打柴的人差不多都回家了,煙霧中的鳥兒也開始棲息。丁大約定晚上來投宿,我獨自抱着琴在藤蘿小徑上等候。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傍晚至夜間山房周圍的景色,營造出一種清幽寂靜的氛圍。首聯寫夕陽西下,山谷迅速陷入昏暗,點明時間的變化。頷聯通過鬆間明月和風中泉聲進一步烘托夜的靜謐與清涼。頸聯寫人們都已歸家,鳥兒也歸巢,表現出環境的寧靜。最後尾聯表明詩人等待友人來宿,孤琴相伴,突出詩人對友人到來的期待以及等待時的閒適心境。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意境深遠,讓讀者能深刻感受到那份寧靜與期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