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雲滿戶團傾蓋,鞦水浮堦霤決渠。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餘。
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拼音
譯文
安史之亂的戰火使柏學士失去了官職,
昔日常參議朝政,直言相諫的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碧山之中,隱居於此。
但他仍象漢代文學家東方朔一樣的刻苦讀書,
雖然他年少,但已學業有成。
觀茅屋戶外,那祥雲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
秋水順着道路,如大水決渠一樣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
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羣書,以求功名。
注釋
柏學士:其人不詳。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學士林居》。
碧山:指柏學士隱居山中。碧山應該是泛指,即青山。
學士:即柏學士。唐朝時學士職位一般至少爲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稱爲直學士。銀魚,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員佩戴的銀質魚章。
白馬:見《後漢書》卷張湛常騎白馬。帝每見湛,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這裏用來指代柏學士。
身巖居:指在安史之亂中,逃到這裏的山中居住。此句可以與《寄柏學士林居》的“天下學士亦奔波”參看。仇兆鰲注:銀魚見焚,白馬卻走,遭祿山之亂也。
“足”字放到最後,是爲了對仗的需要。此句順說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農曆將冬天分爲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個月,故稱“三冬”。古時人們認爲冬季是用來讀書的時間。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時間來讀書。
年少:指住在這裏的柏學士子侄,一說指柏學士本人。
開:開卷,指讀書。杜甫有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國古代在隋唐以前的書,主要是竹簡和帛書。到了杜甫所在的時期,一般是手寫的卷軸紙書。由於行格疏闊,字體又大,每卷字數並不太多。《史記》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書》平均每卷六千餘字。
“晴雲滿戶團傾蓋”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輕舉篇》的“俯觀雲似蓋”。團,意爲圓,在此形容“傾蓋”。團作爲“圓”字解,也見於其他唐詩,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雖團豈是珠”,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蟾蜍虧復團”等。
“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句:描寫了柏學士茅屋的外景。仇注:雲如傾蓋之團,言其濃。水似決渠之溜,言其急也。
五車書: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後喻指讀書多,學問深,唐·王維《戲贈張五弟湮三首·其二》:“張弟五車書,讀書仍隱居”。
序
《柏學士茅屋》作者杜甫,作品別名《題柏學士茅屋》,收錄於《全唐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銀魚:唐時五品以上官員珮銀魚符。此処指官職。
繙譯
安閑的碧山學士焚燒了銀魚符,離開京城走曏山中過起了隱居生活。古人刻苦讀書已經爲三個鼕季奠定了堅實基礎,年輕人如今開始攻讀萬卷書籍還綽綽有餘。晴天白雲佈滿房屋好像要團簇在一起如同車蓋,鞦天的雨水在台堦上流淌好似決堤的水渠。富貴一定是從勤勞刻苦中得來的,男兒必須要勤奮讀書達到五車的學問。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柏學士安貧樂道、勤奮好學的品質,同時表達了“富貴必從勤苦得”的道理,以及鼓勵男兒多讀書的期望。首聯寫柏學士放棄官職隱居,凸顯其淡泊。頷聯通過古今對比,強調學習要趁早且持之以恒。頸聯以生動的自然景象來襯托環境的清幽,營造出一種甯靜的氛圍。尾聯直接點明主旨,富有教育意義和激勵價值。全詩語言樸素,寓意深刻,給人以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