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鶖後鴻鵠。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
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鶖後鴻鵠。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邊老人:指詩人自己,杜甫自喻。
- 歸未得:未能歸家。
- 隴右:指隴山以西地區,今甘肅一帶。
- 河源:黃河的源頭,這裏泛指邊遠地區。
- 胡騎羌兵:指外族的騎兵,胡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羌指西方的少數民族。
- 巴蜀:指四川地區。
- 禿鶖:一種水鳥,這裏比喻兇猛的敵人。
- 鴻鵠:指大雁和天鵝,比喻高遠的志向或遠大的理想。
- 九度:多次。
- 附書:寄信。
- 骨肉:指親人。
翻譯
天邊的老人(杜甫自喻)未能歸家,日暮時分站在東邊臨近大江之處哭泣。隴山以西和黃河源頭的人們不再耕種田地,因爲胡人和羌人的騎兵已經侵入了巴蜀地區。洪水滔天,狂風拔起了樹木,前方飛翔着兇猛的禿鶖,後方則是高飛的鴻鵠。我多次向洛陽寄信,但十年來與親人的聯繫完全斷絕,沒有任何消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流離失所的悲慘境遇和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詩中,「天邊老人」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遠離家鄉、漂泊無依的孤獨感。通過「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揭示了戰亂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破壞和苦難。後兩句以自然景象的險惡來象徵時局的動盪和個人的無助,表達了詩人對和平與家園的渴望。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展現了杜甫詩歌中的人道主義關懷和深沉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