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官街鼓:長安城大街上的鼓聲,用以報時和戒夜。《舊唐書》:“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啓。鼓三千撾,辨色而止。”據《馬周傳》載:“先是京城諸街,每至晨暮,遣人傳呼以警衆。周遂奏諸街置鼓,每擊以警衆,令罷傳呼,時人便之。”
隆隆:指鼓聲。轉日:指太陽升起。
月出:指月亮上升。
漢城:西漢建都長安,故稱長安爲“漢城”。黃柳:剛發嫩芽的春柳。這句暗示改朝換代,新帝登基,什物更換。
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稱。飛燕: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香骨:指趙氏的屍骨。
磓(duī):敲擊,這裏是消磨之意。日長白:指無盡的白晝。
孝武:漢武帝劉徹。秦皇:秦始皇嬴政。二人都是著名的信神仙求長生的帝王。
從:伴隨。翠發:黑髮,指年輕。蘆花色:像蘆花般的白髮,指年老。
中國:指京都長安。
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虛妄。
漏:漏壺,古代的計時器。相將:相與,相伴,相隨。
賞析
這首詩題目是“官街鼓”,主旨卻在驚痛時光的流逝。時間,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可是詩人刻畫了官街鼓的鼓聲這一藝術形象,把無形變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讀者感觸到了時光這一無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時間的象徵,那貫穿始終的鼓點,正像是時光永不留駐的腳步聲。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幅離奇的畫面:宏觀宇宙,日月跳丸,循環不已;畫外傳來咚咚不絕的鼓聲。這樣的描述,既誇張,又富於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聲,展示了日月不停運轉的驚人圖景;三、四句轉入人間圖景的描繪:宮牆內,春天的柳枝剛由枯轉榮,吐出鵝黃的嫩芽,宮中卻傳出美人死去的消息。這樣,官街鼓給讀者的印象就十分驚心動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壽”的“飛光”的形象的體現。第五、六句用對比手法再寫鼓聲:千年人事灰飛煙滅,就像是被鼓點“磓碎”,而“日長白”——宇宙卻永恆存在。可秦皇漢武再也聽不到鼓聲了,與永恆的時光比較,他們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這裏專提“孝武(即漢武帝)秦皇”,是因爲這兩位皇帝都曾追求長生,然而他們未遂心願,不免在鼓聲中消滅。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關秦漢,“孝武秦皇”當然“聽不得”,而詩中卻把鼓聲寫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漢武一度聽過,只是詩人不能再聽。可見詩人的用心,並非在謳詠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於這個藝術形象所象徵的事物——那永恆的時光、不停的逝去。七、八兩句分詠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對比:儘管人“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趨衰老;然而官街鼓永遠不老,只有它“獨共南山守中國”。這兩句因省略較多,曾引起紛歧的解說。但仔細玩味,它們是分詠兩個對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卻不一定是專指二帝。通過兩次對比,進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與時間無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詩寫到這裏,意思似乎已表達得淋漓盡致了。但詩人並沒有就此擱筆,最後兩句突發異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聲與漏聲相繼不斷萬古長存。這裏仍用對比,卻不再用人生與鼓聲比,而以神仙與鼓聲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幾回而隆隆鼓聲卻始終如一,連世人希羨的神仙壽命與鼓聲比較也是這樣短促可悲,那麼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話下了。這樣,一篇之中總共包含三層意思。最後神仙難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閃爍着詩人對世界、對人生的深沉慨嘆和真知灼見。
《官街鼓》反覆地、淋漓盡致地刻畫和渲染生命有限、時光無限的矛盾,有人認爲意在批判神仙之說。這種評價是很侷限的。從詩人李賀生平及其全部詩歌看,他慨嘆人生短促、時光易逝,其中應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懷才不遇,眼看生命虛擲,對此特別敏感,特別痛心。此詩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色是,通過異常活躍的想象,對抽象的時間和報時的鼓點發生聯想,巧妙地創造出“官街鼓”這樣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賦無形以有形,化無聲爲有聲,抽象的概念轉化爲可感的形象,讓讀者通過形象的畫面,在強烈的審美活動中深深體味到詩人的思想感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官街鼓:又稱「咚咚鼓」,是當時一種報時的信號鼓,設置在宮城的正門(承天門)前,以便向百官和民衆告知時間。
-
漢城:借指唐都長安。
-
柏陵:即柏城,指漢成帝陵。漢成帝葬於延陵,陵旁居邑爲「柏城」 。這裏借指唐朝帝陵。
-
飛燕:漢成帝寵愛的皇后趙飛燕,漢成帝死後,趙飛燕先是被貶爲庶人,後自殺。這裏指代古代帝王寵愛的美女。
-
磓發(duī fā):頭髮蓬亂的樣子,這裏表示歲月長久。
-
孝武:指漢武帝劉徹。
-
秦王:這裏借指秦始皇嬴政。
-
翠發:烏亮的頭髮,指代年輕美好的容貌。
-
南山: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南。這裏指代悠久穩固的山川。
-
漏聲:古代以漏壺滴水計時,這裏指時間的流逝之聲。
翻譯
清晨那隆隆的鼓聲催促着太陽升起,傍晚的隆隆鼓聲呼喚着月亮出來。
長安城中金黃的柳色映襯着新簾子,柏城的飛燕早已香消玉殞被埋葬。
千年時光讓人頭髮變得白髮蒼蒼,就算是漢武帝與秦始皇也聽不到這長久時光的聲響。
隨着你烏黑的秀髮變得像蘆花般蒼白,獨自與南山一起守護着這古老的國度。
天上不知道有多少次神仙逝去,然而那計時的漏聲相伴不斷,永無休止。
賞析
《官街鼓》是李賀一首富有深刻含義和獨特藝術魅力的詩作。
詩開篇以「曉聲隆隆催轉日,暮聲隆隆呼月出」,描繪出官街鼓每日定時發出聲音,如永恆不變的節奏,督促着日月交替,構建出一種時間如同車輪滾動不停的感覺,爲全詩定下了一種深沉且綿亙無盡的氛圍。
「漢城黃柳映新簾,柏陵飛燕埋香骨」,通過長安城那生機勃勃的景象與帝王陵寢下逝去美人形成鮮明對比,感慨在時光的洪流中,榮華與美好都那麼短暫易逝。詩人巧妙地將現實的景緻與歷史典故相融合 ,展現了時間對繁華的無情吞噬。
頸聯「磓發千年日長白,孝武秦王聽不得」,從漫長歲月入手,點明即便是如漢武帝、秦始皇那般妄圖求取長生之人,也擋不住時間的腳步,聽不見時光的警鐘。詩裏用具體的歷史人物,強化了時間不可逆、生命易凋零的感慨 。
接下來「從君翠發蘆花色,獨共南山守中國」,從歷史回到現實,暗示無論個人的青春容貌如何消逝,山川依舊,默默見證着朝代變遷,突出了時間面前人的渺小和無助,在宏大的時空背景下,人的生命不過須臾之間。
最後,「幾回天上葬神仙,漏聲相將無斷緣」,將視野拓展到神話世界,即便神仙也逃不過消亡,而只有那表示時間的漏聲永無斷絕之時。整首詩圍繞着時間展開,借官街鼓這一日常計時之物爲線索,抒發了詩人對時光匆匆、生死無常、盛世難留的深沉感慨 。感情沉鬱頓挫,意境雄渾開闊,語言簡潔卻意味深遠,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獨特的表現手法,讓人對時間與生命的哲理有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