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

出自 姜夔 的《 長亭怨慢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迴,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一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爲主。算空有幷刀,難剪離愁千縷。
拼音

譯文

我喜歡自己作曲,開始時隨意寫下長短句,然後再調整,配以樂曲,所以前後闋有很多不同。桓溫大司馬曾說:“當年漢南種下的依依楊柳,是多麼嫋娜動人。而今江邊潭畔,柳葉片片搖落,讓人感到多麼悽婉。時光的流逝,春秋的交替,人又豈能逃過歲月的滄桑呢?”這幾句話我異常偏愛。 當春風漸漸吹盡枝頭上的柳絮,掩映在綠蔭深處是處處人家。遠處的水岸迂迴曲折,黃昏時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裏去?我見過太多的離別場面,沒有誰能像那長亭邊的柳樹。柳樹若是懂得人間的情意,它一定不會年年依舊青青。 天色漸漸昏暮,高高的城樓已隱約不見,眼前只是一片連綿縱橫的層層亂山。我像韋郎一樣離你而去,但你要記得,我把玉環留下給你作信物,你在分別時也一再叮囑讓我早早歸來,免得紅花沒人憐惜。如今縱有鋒利的剪刀,也無法剪斷我心頭絲絲縷縷的愁緒。

注釋

長亭怨慢:詞牌名,又名“長亭怨”,創自姜夔,調名取自此篇詞意。 自制曲:指在舊曲調之外自己新創作的曲調,也叫自度曲。 率意:隨意。 長短句:詞曲的別稱。詞曲的句子,長短不一,因調而異,故稱。 前後闋:一首詞的一段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或“前闋”,後一段稱“下闋”或“後闋”。 桓大司馬:即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東晉明帝之婿,初爲荊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權日盛,官至大司馬。 “昔年種柳”六句:語本出自庾信《枯樹賦》,故事見於《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公北征,經金城,前爲琅琊王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依依,輕柔披拂貌。 是處:處處。宋·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詞:“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浦:水邊。 縈(yíng)回:盤旋往復。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蹟》詩:“系舟接絕壁,杖策窮縈迴。” 何許:何處。唐·杜甫《宿青溪驛奉懷張員外十五兄之緒》詩:“我生本飄飄,今覆在何許?” 閱人:指見過的離別場面。 長亭:古時於道路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亦稱“十里長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爲送別之處。 長亭樹:指種在長亭邊的柳樹。 “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句:語出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詩句以及唐·李商隱《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詩句。不會得,猶言不應、不可能;得,語助詞。 高城不見:語出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韋郎:即韋皋。《云溪友議·卷中·玉簫記》條載,唐韋皋遊江夏,與玉簫女有情,別時留玉指環,約以少則五載,多則七載來娶,後八載不至,玉簫絕食而死。 玉環:指玉簫女留給韋皋的玉指環。 分付:付託、寄意。宋·毛滂《惜分飛》詞:“今夜山深處,斷魂分付潮回去。” 紅萼:紅花,女子自指。萼,花蒂。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山桃發紅萼,野蕨漸紫苞。” 幷刀:亦稱“幷州刀”。即幷州剪。幷州爲古九州之一,今屬山西,所產刀剪以鋒利出名,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 “算空有幷(bīng)刀,難剪離愁千縷”句:唐·賀知章《詠柳》詩:“碧玉妝成一榪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五代·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宋·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此處化用以上句意。

據夏承燾先生考證,光宗紹熙初年,姜夔流寓合肥,家住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那裏曾有熱戀過的情人,分離後眷眷難忘。“易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灞橋柳岸,“柳”、“留”諧音,柳枝一折,令多少人心膽俱裂。在本詞中,柳樹的角色是頻頻轉換的。水邊岸上,也是一株株一片片的柳樹,隨着水灣,縈繞徘徊。客船來去匆匆各自東西,天晚後都在哪裏停泊呢?以下四句,寫那長亭邊的柳樹,不知目睹了多少執手惜別,依依不捨的場面。好在柳樹不懂人間情意,否則早就悲傷衰老,不會像今天這樣如此青青了。 詞的下闋,循着離別的線索,着重寫“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情景。詞中說,天晚了,一位女孩子站在長亭邊柳樹下,望着情人所去的那個高城,漸漸天黑望不見了,只看見黑黝黝的無數山峯的輪廓。她在想,他走了,大概不會忘記我的叮嚀囑咐吧。我讓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早早回來,不知他記住沒有。在旅船遠行、回望舊地時,回味情侶叮嚀,離緒紛亂。並刀難剪,化抽象爲具象,一往情深。

賞析

此詞題序中所引的所謂“桓大司馬”(桓溫)所云“昔年種柳”以下六句,均出庾信《枯樹賦》,並非桓溫之言。此或是姜夔偶然誤記。按此詞是惜別言情之作,而題序中只言柳樹,一則以“合肥巷陌皆種柳”(姜夔《淒涼犯·綠楊巷陌秋風起》序),故姜氏合肥情詞多借柳起興,二則是故意“亂以他辭”,以掩其孤往之懷(說本夏承燾《合肥詞事》)。 上闋是詠柳。開頭說,春事已深,柳絮吹盡,到處人家門前柳陰濃綠。這正是合肥巷陌情況。“遠浦”二句點出行人乘船離去。“閱人”數句又回到說柳。長亭(古人送別之地)邊的柳樹經常看到人們送別的情況,離人黯然銷魂,而柳則無動於衷,否則它也不會“青青如此”了。暗用李長吉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無情反襯自己惜別的深情。上闋詞用筆不即不離,寫合肥,寫離去,寫惜別,而表面上卻都是以柳貫串,借做襯托。 下闋是寫自己與情侶離別後的戀慕之情。“日暮”三句寫離開合肥後依戀不捨。唐歐陽詹在太原與一妓女相戀,別時贈詩有“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見”即用此事,正切合臨行懷念情侶之意。“韋郎”二句用唐韋皋事。這兩句是說,當臨別時,自己向情侶表示,怎能像韋皋那樣“忘得玉環分付”,即是說,自己必將重來的。下邊“第一”兩句是情侶叮囑之辭。她還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歸來(“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則“怕紅萼無人爲主”。因爲歌女社會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其情甚篤,其辭甚哀。“算空有”二句以離愁難剪作結。古代幷州(今山西)出產好剪刀,故云。下闋詞寫自己惜別之情,情侶屬望之意,非常悽愴纏綿。
姜夔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爲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