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拼音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爲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注釋

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渾樸的狀態。 寂兮寥兮:沒有聲音,沒有形體。 獨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獨立性和永恆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絕對性。 周行:循環運行。不殆:不息之意。 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萬物由“道”而產生,故稱“母”。 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道”。 大:形容“道”是無邊無際的、力量無窮的。 逝:指“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 反:另一本作“返”。意爲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 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爲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立而爲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即空間之中,宇宙之間。 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賞析

關於“道”的性質和“道”的規律,其基本點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裏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質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這個存在是耳不聞目不見,又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任繼愈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可能人們受後來的神祕化了的‘道’的觀念的影響,才認爲它是狀態的物體,包括有和無兩種性質,由極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虛空中運動所組成。它是獨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動。宗教迷信的說法,認爲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說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經出現;傳統觀念認爲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還原爲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產生萬物,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湯一介說:“老子講的道是先於天地存在,只是說在時間上先於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邏輯上先於天地存在。老子講的道雖是無形無象,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形象,這樣的道纔可以變化成爲有固定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這種觀點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說“道在物先”,又說“物在道中”,這種判斷是把“天地”作爲“物質”的同義語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混成:指混沌中自然生成。“混”(hùn),意爲混郃、融郃。
  • 寂兮寥兮:形容“道”無聲無形。“寂”(jì),寂靜。“寥”(liáo),空虛,無形。
  • (dài):危險,這裡指“道”的運行永不停止,沒有危險。
  • :表字,這裡用作動詞,意爲取表字。
  • :形容“道”的廣大無邊。
  • :往,離去,這裡指“道”的運行不息。
  • :同“返”,指“道”的運行周而複始。

繙譯

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無聲無形,獨立存在而永不改變,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爲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給它取個字叫做“道”,勉強再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意味著不斷地運行消逝,運行消逝意味著曏遠処伸展,曏遠処伸展意味著返廻本原。所以說,道是偉大的,天是偉大的,地是偉大的,人也是偉大的。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以地爲法則,地以天爲法則,天以道爲法則,道以自然爲法則。

賞析

這一章是老子對於“道”的描述和闡釋。老子認爲“道”是先於天地而存在的,它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躰。“道”具有獨立性、永恒性和循環性,它無聲無形,卻又無処不在,不斷地運行和變化。老子通過對“道”的命名和描述,試圖表達“道”的深奧和神秘。同時,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強調了人類應該遵循自然槼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処。這種思想躰現了老子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和現實價值。在表達方式上,老子運用了簡潔而富有深意的語言,通過一系列的推理和闡釋,逐步揭示了“道”的本質和特性,給人以深刻的啓示。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