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奔霆(tíng)飛熛(biāo):指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 霆,劈雷;熛,迸飛的火焰。
  • 敗井頹垣(yuán):毀壞了的井和牆,形容轟炸後的悽慘景象。垣,矮牆。
  • 餓鳩:喻遭受戰火災難的日本人民。
  • 大心:大悲心。佛教語,指救助一切衆生的廣大心願。這裏指有愛惜生靈的好心腸。
  • 離火宅:離開災禍之地。火宅,佛教語,比喻充滿痛苦煩惱的人間。
  • 瀛洲:傳說中的仙山,這裏指代日本。
  • 精禽:精衛鳥。《山海經》中說,炎帝女兒女娃溺水而死,化身爲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石填東海。
  • 劫波:佛教語,意爲悠長的時間。

翻譯

日本侵略者的炸彈像轟鳴的迅雷、迸飛的火焰,殘忍地殺害無辜的百姓,那些被轟炸後的地方只有破敗的水井和坍塌的矮牆,還有飢餓的野鳥在殘垣斷壁中掙扎。偶然間遇到有大慈悲心的人把一隻受傷的鴿子帶出這滿是災禍的地方,最終留下一座高塔來紀念遙遠的日本友人。精衛鳥夢醒後仍堅定地銜着石頭想要填平大海,英勇的鬥士意志堅定地一起對抗那黑暗的逆流。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和災禍的磨難後,兄弟情義依然存在,等到再相逢時,只需微微一笑,曾經的恩恩怨怨都煙消雲散。

賞析

這首詩借三義塔建成一事,通過對戰爭中苦難場景的描繪,表達了對戰爭受害者的同情。詩中運用精衛填海等典故,展現出抗爭黑暗的堅定決心,體現出魯迅對正義信念的執着追求。「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句堪稱經典,超越了仇恨的狹隘範疇,顯示出一種超越恩怨、珍視和平、充滿寬容與豁達的情懷。全詩情感真摯深沉,熔鑄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對和平友好的強烈渴望,其內涵發人深省,藝術價值極高 。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