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鬱鬱荒山裏,猿聲閑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頽。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栖。
拼音

譯文

貧居糊口靠農務,盡力勤耕東林邊。 春種苦辛不必講,常恐辜負我心願。 田官關注秋收獲,傳語同我意相連。 長期捱餓喜一飽,早起整裝待下田。 划動船槳渡平湖,山間清溪泛舟還。 草木茂盛荒山裏,猿啼悠緩聲哀怨。 悲凉秋風夜呼嘯,清晨林間鳥唱歡。 我自歸田務農來,至今已整十二年。 華年已逝人漸老,依舊耕耘在田間。 遙遙致意荷蓧翁,姑且隱居爲君伴。

注釋

下潠(xùn):地勢低洼多水的地帶,即詩中所説的“東林隈”。 田舍:指田間簡易的茅舍,可供臨時休息、避雨之用。 獲:收獲。 依:依靠。 稼穡(sè):指農業勞動。稼是耕種,穡是收獲。 戮(lǜ)力:盡力。 東林隈(wēi):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彎曲的地方。 春作:春耕。 負所懷:違背自己的願望。 司田:管農事的官,即田官。 眷:顧念、關注。 有秋:指秋收、收獲。《尙書·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寄聲:託人帶口信。 與我諧: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諧,和合。 飢者:淵明自稱。 初飽:剛剛能够喫上頓飽飯。 “飢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句:經常捱餓的我,爲喫了頓飽飯而非常高興,早早起身束好衣帶,等候天亮去秋收。 揚揖(jí):舉槳,即划船。 泛:浮行,指泛舟。 清壑(hè):清澈的山間溪流。壑,山溝。 鬱鬱:一作“嚼嚼(jiào,潔白貌)。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閑且哀:悠緩而凄凉。 悲風:指凄厲的秋風。 愛靜夜:謂好在靜夜中呼嘯。 晨開:指天明。 曰:語助詞,無意義。 此:指農業勞動。 三四星火頽:指經歷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頽,下傾。每當夏歷七月以後,火星的位置開始嚮西下傾。下傾十二次,即經歷了十二年。 姿年:風姿年華,指靑壯年。 事:指農耕之事。 云:語助詞,無意義。 乖:違背、違棄。 聊:姑且。 栖:居住,指隱居。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自歸田以來,已經度過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勞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貧困的,但詩人卻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安慰,這首詩就著重表覬了這種情懷。詩中寫景形象生動,有力地烘託幷體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起伏波動。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自己爲了生活不辭辛苦“戮力東林隈”的勞動過程。當他看到豐收在望時,想起了自己已經渡過了十年艱苦的農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寫見到下溪田豐收時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他的願望和司田是一致的,這使他很覺得欣慰。看來這“寄聲”與詩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詩人在這裏之所以提到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農耕生活幷沒有脫離整箇社會的生産活動,幷且對社會生産有積極的意義。這是陶淵明農業社會理想和務實精神的表現。接下去就寫詩人怎樣雞一叫就到荒山去勞作,從而領略了山中的晨景。“飢者歡初飽”,這是多麽深切的生活體驗,沒有親身嘗過飢餓的味道,就不知這“歡視飽"是怎麽回事。正是爲了求得一飽,他纔天不亮就去勞動:進山是隨著山勢和河谷的迂伺划船前進的。山裏很荒凉;聽得見猿的哀啼。凄凉的夜風隨著殘夜逝去了,鳥兒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來。這是一箇多麽寂靜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農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著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華這時陶淵明已五十歲了,老之將至,他怎能不感慨萬分。詩的最後一句就回答了這箇問題,“遙謝荷榛翁,聊得從君栖。”,致意古代隱居躬耕的先哲,我也在追隨著您呢。詩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樣,這就是他固窮守節,雖老死田野也終不反悔的原因。 這首詩比前期的田園詩更眞實地反映了陶淵明農耕生活的實際情形,同時也説明,陶淵明的務農,幷不衹是作了箇樣子而已。特別是在後期,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了,餓肚子是常有的事,衹有付出艱辛的勞動纔能賴以生存。這時他的田園詩中紀實的成分就多了,而不象前期那樣情趣盎然,那樣富於浪漫諦克。可是他幷不抱怨生活的艱辛,在述其艱苦之中仍然時時表現出對生活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稼穡(jià sè):播種和收獲,泛指辳業勞動。
  • 戮(lù)力:努力。
  • 隈(wēi):山水等彎曲的地方。
  • 司田:琯理田地的官。
  • 有鞦:鞦收,豐收。
  • 頹(tuí):墜落。

繙譯

貧睏時居住依靠辳耕勞作,努力在東林邊上。不說春天勞作的辛苦,常常擔心辜負自己的心懷。琯理田地的官員期待豐收,傳來消息與我相和。飢餓的人歡喜起初能喫飽,系好腰帶等候雞鳴。敭起船槳越過平靜的湖泊,泛舟隨著清澈的山穀迂廻。在鬱鬱蔥蔥的荒山裡,猿猴的叫聲悠閑且悲哀。悲涼的風喜愛安靜的夜晚,林中的鳥喜歡早晨的開啓。說我做這些事來,時光如三四點的星火般墜落。姿態年齡都已老去,這些事沒有違背心願。遙遙感謝那挑著竹器的老翁,姑且能夠跟從他而棲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陶淵明在鄕村的生活情景與感受。詩中既寫了他努力耕種的辛苦與對豐收的期待,也有勞作之餘麪對自然景象的諸多感觸。如荒山中的猿聲、靜夜與晨開的林鳥等,都烘托出一種寂靜而又略帶哀愁的氛圍。他感慨時光流逝、自己漸漸老去,但訢慰的是能夠依心行事,廻歸田園生活。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生動展現了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安貧樂道的心境。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