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見雲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豔,
見花之豔麗想人之容貌照人。
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花色更濃。
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於群玉山頭,
那一定衹有在瑤臺月下,纔能相逢!
注釋
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雲想」句: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豔,見花之豔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雲喻衣,以花喻人。
檻:欄杆;露華濃:牡丹花沾着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豔麗。
羣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若非……會向……」:相當於「不是……就是……」的意思。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羣玉山頭所見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序
此詩爲李白《清平調》組詩的第一首,是李白在長安爲翰林時所作。有一次,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因命李白作新樂章,李白奉旨作了這三章。首句以雲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春風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覆作比,塑造了豔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詩人採用雲、花、露、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讚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檻(jiàn):欄杆。
繙譯
見到雲就聯想到她華豔的衣裳,見到花就聯想到她豔麗的容貌,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的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是在群玉山上見到,就一定是在瑤台的月光下相逢。
賞析
這首詩以雲、花比美人,將貴妃的容顔之美寫得生動而又空霛。春風吹拂著欄杆,帶著露水的花朵顯得更加豔麗,烘托出一種美好的氛圍。後兩句則以群玉山、瑤台等仙境來暗示貴妃如同仙人,表達了對貴妃容貌和氣質的極度贊美。整首詩用語豔麗而不俗,意境優美,韻味無窮,充分展現了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